“崖山之后无华夏”的说法,起源是明末的士人对文化传承断裂的痛惜,但是,真正刻意传播的,却是近现代日本帝国主义,他们的刻意扭曲。 明末清初,满清入关,一些有气节的汉族士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华夏文化传承断裂,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痛心疾首的感慨。 请注意此时,这些说法只是零散出现在笔记里,并没有什么系统性的论述。 到了近代,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为了推行扩张侵略的野心,刻意扭曲这种观点,他们把“崖山之后无华夏”与“元、清非中国”等观点整合,制造了一种谬论:中国文化已在宋代断绝,日本才是华夏正统继承者。 日本殖民者的这种误导,企图从文化和心理上瓦解中华民族的抵抗意识,为他们的侵略找借口,服务于他们的殖民扩张和野蛮侵略。 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文明从来没有在朝代更替中断裂,元、清等朝代,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但他们也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做出过贡献。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文字传承、社会习俗、文化传统都是延续并发展至今的。 说“崖山之后无华夏”此话的,明显是低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连续性,属于片面解读,扭曲解读。
那些吹《永乐大典》的人,来来来,你们告诉我,《永乐大典》是怎么传到西方的?谁给送
【3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