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猪油是战略物资?一位退伍老兵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猪油是“战时黄金”,千斤黄金也换不来一斤猪油。 祠堂角落里的玻璃柜里,摆着个黑釉油罐。 村志上说,这是抗战时游击队藏粮食的罐子,罐底那层厚厚的猪油渍,见证过七名战士靠它躲过搜山。 去年在旧货市场淘到本五十年代的《行军手册》,泛黄的纸页上用红铅笔标着:“猪油,每携带三两,可维持两日急行军体力。” 旁边还画着个简易的携带方法,用油纸包好塞进绑腿。 单位门卫老李是退伍军人,他总念叨当年在边境哨所的日子。 大雪封山时,补给全靠直升机空投,罐头冻得像石头,唯有那罐猪油,化在热水里搅一搅,就是最暖的热汤。 要说猪油在战场上的能量,长津湖的老兵最有发言权。 1950 年 12 月,某团在柳潭里被围,炊事班长把最后五斤猪油切成小块,每个战士分到指甲盖大小一块。 就是这点猪油,让战士们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坚持到了援军突破包围圈。 后来计算,那一小块猪油产生的热量,相当于三个馒头,能支撑士兵负重行军五公里。 在武器保养上,猪油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1941 年的《八路军军工部档案》记载,太行兵工厂用猪油混合松香,制成的枪械润滑剂,能让步枪在潮湿的山地环境中,连续射击百发不卡壳。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用猪油涂抹迫击炮的炮栓,解决了低温下炮栓冻结的难题,炮击准确率提高了三成。 医疗领域的记载也不少,1947 年的《华北军区卫生工作简报》显示,某纵队在正太战役中,用猪油调和凡士林(当时凡士林稀缺),处理了两百多个伤员的冻伤,愈合速度比单纯用草药快了近一倍。 夜间作战时,用猪油浸泡过的棉线做成的火把,燃烧时间是普通火把的两倍,还不易被风吹灭,成了穿插部队的重要照明工具。 中国古代的军事典籍里,猪油的身影也很常见,《墨子・备城门》中提到,守城时需储备 “脂百斤”,这里的 “脂” 经考证就是猪油,既用于涂抹守城器械防锈,也可在夜间点燃照明。 唐代的《通典・兵典》记载,唐军骑兵的马鞍保养,必用猪油混合蜂蜡,能让皮革在严寒酷暑中不易开裂。 明代的《筹海图编》里,详细记录了猪油在海防中的用途。 戚继光的戚家军在台州抗倭时,战船的木板缝隙都要用猪油混合麻丝填充,这种方法让战船的抗风浪能力提升了不少,还能防止海水腐蚀木板。 当时的军报记载,用这种工艺处理的战船,使用寿命比普通战船延长了两年。 到了九十年代,猪油的地位悄然改变,超市里的植物油品牌越来越多,电视广告里反复强调植物油的 “健康优势”,专家在节目里分析猪油的 “高胆固醇危害”。 邻居家的王阿姨,把用了几十年的猪油罐收进了柜子,换成了桶装的植物油,说 “现在讲究健康,那老东西吃不得”。 这背后是市场格局的变迁。1993 年粮油市场放开后,外资食用油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和广告宣传,迅速占据市场。 2000 年以后,大豆进口量激增,植物油的成本大幅下降,价格优势明显,猪油在家庭厨房中的比例逐渐降低。 一些油脂加工厂也纷纷转产植物油,传统的猪油炼制技艺,成了少数老字号才保留的手艺。 近年来,人们对猪油的认知又有了新变化。 营养学界的研究表明,猪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并非完全有害,适量摄入对人体并无大碍,而且其烟点高,适合中式烹饪的高温爆炒。 一些地方的老字号餐馆,重新推出了猪油炒菜,像北京的某老字号饭馆,一道 “猪油渣炒白菜” 成了招牌菜,吸引了不少食客。 其实,许多看似平常的东西,在特定时期都有着战略价值。 比如食盐,在古代一直由官府专营,被称为 “百味之祖”。战时,食盐更是军队的重要补给,士兵缺盐会导致体力下降,影响战斗力。 汉武帝时期,就通过控制盐的生产和销售,为对匈奴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还有布匹,在战争时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除了制作军装,布匹还能用于包扎伤口、制作帐篷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布匹是重要的生产目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号召下,军民共同织布,解决了军队的穿衣问题。 前几天去乡下亲戚家,看到厨房的窗台上,放着一个新的搪瓷油罐。 亲戚说,现在知道了,老辈人传下来的吃法有道理,偶尔用猪油炒个菜,那香味是植物油比不了的。 阳光照在油罐上,白花花的猪油泛着柔和的光,像是在诉说着那些过往的故事。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还知道有什么东西是战略物资吗?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为什么猪油是战略物资?一位退伍老兵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猪油是“战时黄金”,
语蓉聊武器
2025-07-21 14:52:42
0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