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说白了,中国就是在赌,赌未来用电不要钱,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中国已经赢麻了! 在甘肃酒泉的戈壁滩上,成片的光伏板正追着太阳转动。 这些蓝色面板产生的电流,顺着特高压线路南下,4 小时后就成了沪昆高铁上复兴号的动力。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条铁轨与光伏板的连接线,藏着中国交通选择的核心逻辑 —— 当其他国家还在纠结机票与火车票的价差时,中国早已把交通与能源的棋局下在了更远处。 能源的自主账本,是最先被算清的。 中国每年要花 3000 多亿美元进口石油,71% 的石油依赖外部;但风电、光伏装机量加起来已有 12.5 亿千瓦,相当于 125 个三峡电站,电力自给率超过 99%。 青海的风电一度 0.22 元,内蒙古的光伏一度 0.25 元,这些 “白菜价” 的绿电,正顺着铁轨流向全国。 反观航空,煤油价格跟着国际油价蹦极,2022 年油价峰值时,国内航企一天亏 6 亿,而高铁的电费账本,从来不用看别人脸色。 人口的分布密码,早就注定了交通的模样。 廉价航空的生存土壤是 “地广人稀”,机场间距几百公里也能活;但中国 96% 的人口挤在胡焕庸线以东,江苏的一个县级市可能有两个高铁站,而机场往往要辐射几个地级市。 江西赣州的果农,从镇上到县城高铁站 15 分钟,运脐橙到广州 12 小时;若选廉价航空,得先转 3 小时车到赣州机场,光路上的时间就够高铁跑个来回。 这种密度里,高铁的 “毛细血管” 比航空的 “点线连接” 更贴近普通人的需求。 技术的闭环能力,让选择有了更硬的底气。 2004 年中国高铁还在引进技术,2017 年复兴号就实现 100% 国产化,50 多万个零件背后,是 1500 家供应商织成的产业网。 特高压技术更是独门武器,能把新疆的风电送到 3000 公里外的长三角,损耗不到 5%,这意味着高铁用的每度电,都带着 “中国造” 的印记。 而航空的发动机叶片、航电芯片,至今还有不少依赖进口,若押注廉价航空,等于把交通的 “命门” 交到别人手里。 经济的连锁反应,早已超出了 “坐得快”。 四川眉山的泡菜,靠高铁冷链专列 24 小时直达北京,运费降了 40%,一年多卖 5 亿;兰新高铁旁的光伏板,每年多发电 2 亿度反哺电网,高铁从 “用电的” 变成 “发电的”。 这些是机场难复制的 —— 机场能运泡菜,但装不下一个县的 “24 小时直达梦”;机场能建光伏板,但铺不成贯穿东西的能源动脉。 国际上的镜子也照得明白。 日本人口密度与中国东部相似,新干线通车后,东京到大阪的短途航班几乎绝迹;欧洲小国多曾靠廉价航空串联,但近年巴黎到里昂的高铁客流量,已是航班的 3 倍。 交通的胜负,从来不止于票价,更看是否踩准了本地的 “节奏”。 当酒泉的光伏电点亮沪昆高铁的车灯,当复兴号载着眉山泡菜穿过秦岭,这场关于交通的选择,早已不是 “高铁与航空” 的简单对比,而是用铁轨串起能源自主、人口需求与产业命脉的长线布局。 那些藏在电价单、客流数据里的答案,正在每一段延伸的钢轨上,慢慢清晰。 中国发展高铁而非押注廉价航空,是基于国情的战略抉择,赢得社会广泛认同。 从民生看,高铁网络深入县域,票价稳定、受天气影响小,26.9 亿人次年客流印证其成为出行首选。 从经济看,每亿元投资带动 3 亿元关联产业,激活区域协同与乡村振兴,贵州旅游收入激增、农产品出山成本大降便是明证。 能源自主与环保优势更获肯定:绿电占比提升让运营成本持续走低,碳排放仅为航空 1/4,契合 “双碳” 目标。 国际层面,雅万高铁等项目输出展现技术实力,打破欧美垄断。 虽有短期亏损争议,但公众普遍认可其长远价值 —— 这不仅是交通基建,更是保障能源安全、平衡区域发展的大国重器。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说白了,中国就是在赌,赌未来用电不要钱
语蓉聊武器
2025-07-23 10:56: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