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还没落地,欧盟和印度这两个原本最需要美国“偏爱”的盟友,几乎在同一时间,选择了“另起炉灶”。这一局,不只是对特朗普的反噬,更像是整个美式霸权信用体系的断裂瞬间。 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一如既往强硬。他在2018年就曾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引发全球不满。2025年,他变本加厉,扩大关税范围,目标直指贸易逆差。 白宫的贸易顾问团队翻阅数据,坚信高压能迫使盟友妥协。然而,全球局势早已今非昔比。过去十年,美国在盟友关系上屡次“明撑暗割”,让信任逐渐瓦解。 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时,美国高价卖能源,却借《通胀削减法案》吸引欧洲制造业企业赴美投资,德国和法国企业损失惨重。这种“盟友”做派,让欧盟心生警惕。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领导下的欧盟,早已不是任人摆布的角色。2025年4月,欧盟迅速与印尼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速度创下纪录。 这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多年筹谋的结果。欧盟同时推进与泰国、南共市和非洲市场的贸易谈判,目标明确: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过去,美国一边喊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一边把欧盟当“提款机”,高额关税和能源价格让欧洲企业苦不堪言。如今,欧盟选择多元化贸易伙伴,表明对美国的不信任已到顶点。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应对同样果断。特朗普原本指望印度在制衡中国和中俄联盟中扮演棋子,但莫迪政府看得清楚:跟美国绑太紧,风险远大于收益。 2025年4月,印度外长苏杰生低调访华,与中国外长王毅商讨能源合作和双边贸易。此举直接回应了美国对中印购买俄油提出的500%二级制裁关税威胁。 印度明白,美国的制裁本质是经济勒索,与其被牵着鼻子走,不如与中国寻求有限合作,至少中国不会对印度南亚事务指手画脚。 全球反应同样冷淡。特朗普的关税信函发出后,日韩按兵不动,巴西直接退信并召见美方代表,态度强硬。全球各国逐渐看透,与美国做生意,收益抵不过风险。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非但没吓住盟友,反而成了催化剂,加速了全球贸易格局的重组。2025年上半年,中欧贸易额增长超7%,而美欧贸易双向萎缩。数据清晰显示,美国的市场吸引力正在下降,盟友们开始寻找替代方案。 欧盟的转身尤其让特朗普措手不及。2022年能源危机时,美国趁火打劫的行为让欧洲记忆犹新。如今,欧盟不仅与印尼达成自贸协定,还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亚洲和非洲国家。 布鲁塞尔的高层会议上,贸易专员们翻阅数据,分析如何通过多元化供应链降低对美国的依赖。欧盟的动作有条不紊,显示出长期战略布局。相比之下,美国的关税政策显得仓促而短视,特朗普团队似乎并未意识到盟友早已在背后另起炉灶。 印度的策略更加务实。莫迪政府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左右逢源,既要应对与中国的边界争议,又要避免被美国完全捆绑。 2025年,中印外长会面聚焦俄油采购和贸易合作,印度借此稳定国内能源价格,同时向美国传递信号:别指望印度当你的马前卒。 印度还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签署多项贸易备忘录,试图在亚洲市场站稳脚跟。这种低调但精准的布局,让印度在美中博弈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美国国内的压力也在累积。华尔街对关税政策的担忧日益加剧,农产品和天然气出口商感受到市场萎缩的冲击。 芝加哥的谷物交易所数据显示,美国对欧出口订单大幅下降。沃尔玛等零售巨头面临成本上升的难题,供应链调整迫在眉睫。 智库会议上,经济学家们警告,关税战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进一步孤立。然而,特朗普继续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扬关税的“成功”,与现实的脱节越发明显。
关税还没落地,欧盟和印度这两个原本最需要美国“偏爱”的盟友,几乎在同一时间,选择
霜月映寒潭幽
2025-07-21 13:32:54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