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批乌专家放弃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中国给的别人给不了。中国军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乌克兰专家也有一份功劳?当年,一大批乌克兰专家放弃西方的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因为中国给了别人给不了的东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那阵子,乌克兰的专家们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难。手里攥着顶尖技术,肚子却填不饱。黑海造船厂的老工程师,曾经参与过“瓦良格”号航母建造,退休工资连面包都买不起。这种时候,西方伸来了橄榄枝,欧洲企业开着高薪挖人,美国智库也抛来研究邀请。 可让人意外的是,不少专家扭头就来了中国。不是西方给的钱不够多,而是中国给的东西,他们在别处压根碰不着。 乌克兰的航空发动机专家瓦列里,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他带着团队来中国的时候,手里攥着D-18T大涵道比发动机的核心图纸。西方企业想买断这些资料,开价是他在中国十年的工资总和。他没答应。他说,西方买图纸是为了锁进保险柜,中国却真把生产线建了起来,让他看着自己的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大飞机引擎。 中国给的第一个“稀罕物”,是完整的产业链。安东诺夫设计局的设计师们来了之后发现,从特种钢材到精密轴承,他们需要的配套,中国工厂都能连夜赶出来。在乌克兰时,他们设计的运输机图纸,因为缺一个零件就得搁置半年。在这里,今天画的图,下周就能看到样机。 更让专家们动心的是尊重。尼古拉是造船领域的老资格,在乌克兰时,年轻官员指着鼻子让他改设计。来中国后,船厂厂长拿着图纸跟他蹲在车间里讨论,连午饭都是一起啃馒头。这种把技术当回事的态度,比高薪更让人受用。 还有个关键,是能实现未竟的梦想。“辽宁舰”改造时,十几位乌克兰专家住到了大连船厂的宿舍里。他们中有人参与过这艘航母的初期建造,看着它在黑海造船厂生锈时,不少人偷偷抹过眼泪。在中国,他们亲手把图纸上的线条变成了甲板上的阻拦索,看着歼-15战机第一次在上面起降,老头子们激动得互相拥抱。这种成就感,美元换不来。 中国还给了他们安稳的生活。哈尔科夫设计局的专家彼得,来中国前最担心孩子上学。结果刚落地,开发区就安排好了国际学校,妻子还在配套的科研园区找到了翻译工作。这种“全家打包”的安置,让他们没了后顾之忧。 西方企业当时不理解。他们觉得用钱就能搞定一切。可他们忘了,顶尖专家缺的从来不是钱。他们怕自己的技术被束之高阁,怕一辈子的心血断了传承。中国恰恰给了他们舞台,给了他们把图纸变成现实的土壤。 现在回头看,那些当年选择中国的乌克兰专家,确实没选错。他们参与研制的涡扇-18发动机,已经装上了运-20运输机。他们指导建造的万吨驱逐舰,一艘接一艘下水。这些成果里,有中国工匠的汗水,也有他们的智慧。
什么样的图,可以让全体俄粉无言以对?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