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美国人从中国买一个马桶200美元。现在从越南买一个230美元。美国人很兴奋,虽然多花了30美元,但中国的马桶没人买了,用不了几年,越南就可以取代中国,培养成为美国的供应链。 起初,美国人愿意从越南多花30美元买马桶,想着能脱离中国,换来新的供应伙伴,但很快就体会到供应链带来的“难处”。 要知道,一个好马桶,从陶土净化到成型再到釉面处理,每一步都决定着成品的质量。最简单的冲水阀,里面随便一个零件做不好,整个马桶就用不成。 潮州是中国最大的卫浴产业基地,不光有成千上万的工厂,还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缺什么零部件,隔壁工厂分分钟就能送到。 这种几十年打磨出来的配套和效率,不是换个地方就能马上有的。 美国把订单转去越南,越南厂子干得很辛苦。釉料要从欧洲进口,阀芯还得向中国买,自己关键原料做不出来。 有人试着用本地陶土烧,出来的成品满是气泡,没办法,最后陶土还是得靠中国调货救场。 越南工人的手艺也比中国差不少,中国的老师傅光凭经验就能把一个水道调好,而越南工人大多数是刚学几个月,实际操作起来合格率低不少。每造一百个,废掉的比中国多上一大截。 中国厂子产品,出口到美国,退货率很低,一百个里面也就一两个。 可越南同样的货退货率能到八个,这些坏货加上售后的折腾,最后人工低的那点优势也藏不住,不光没便宜多少,还不省心。 去年美国提升了从越南进口马桶的关税,连越南买中国产零件的那部分也被加税。 形势一转,越南厂子为了不亏本又偷偷涨价,价格反超中国12%。美国零售商最后只好灰头土脸把单子又给了中国。 更糟的是,越南工资这两年涨得快,工人还没拿到心目中的工资就时不时罢工,厂子一停,交货周期乱套,更没法保障市场供应。 苹果几年前也看好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试图把手机组装搬过去。可一遇到高精部件,还是得拉着中国、韩国、日本供应链满世界跑,出货慢、成本高,最终还不如中国方便简单。 这说明供应链不是说换就能换,里面涉及到配套、技术、物流好几道坎,搬家只是表面功夫,底层能力差得远。 一次次的产业转移尝试,说明了一个事实:供应链生态几十年积累下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美国人以为多掏30美元能买到独立新供应链,实际上钱花得多,问题不少,最终又得回头。 现在在越南组装的马桶,价格还高出中国,产品不够靠谱,人工也不再压倒性便宜,甚至罢工带来的不确定让买家心慌。 说到底,无论是卫浴马桶还是智能手机,试图脱开成熟产业链,用简易方案取而代之,不仅风险大,还容易多花冤枉钱。 时间最后会站在效率和稳定的一方,即便是再热的话题和再多的政策补贴,也很难替代长期积累出来的产业基础。
以前美国人从中国买一个马桶200美元。现在从越南买一个230美元。美国人很兴奋,
古木过去
2025-07-21 09:44:2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