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开国少将李迎希,因为误会,授衔时评低了一级,他对此十分不满,就写信给粟裕:“麻烦老首长给我当个证明人!”
1955年秋天,北京城里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就要开始了,李迎希兴奋地换上了新军装。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站在镜子前,心里估摸着:自己当年带兵打仗,战场上生死搏杀多年,这中将的衔是跑不掉的。
荣誉对他而言,是血换来的底气。
可当真站到授衔台上,李迎希彻底愣住了。
军装上,分明别着金光闪闪的少将军衔!一股气血猛然冲上他的脑门,他感觉自己整个身子僵直在原地。
典礼刚散,他立马找到相关负责人,张嘴就问:“咋给我个少将?不对啊!我在山东兵团那会儿是正儿八经的参谋长!”
对方翻着文件,平静地解释:“我们的材料里清楚写着,您在山东兵团是副参谋长职位。”
李迎希急得嗓门都高了八度:“副的?这哪儿跟哪儿!”人家只是公事公办摆档案,把这位性子火爆的河南将领憋得满脸通红。
他猛一跺脚,转身就走,心里憋屈得像压了块大石:“参谋长就是参谋长!怎么能记成副的?”
他想不通。那份职责清清楚楚就在那儿呢,1948年夏天,济南战役的炮火连天里,华野统帅粟裕点着他的名。
李迎希至今记得粟裕那话的分量:“迎希同志,我看你能打硬仗,山东兵团参谋长这个担子,你把它挑起来。”
那会儿李迎希是真不敢接,山东兵团那是打济南城的主力,指挥着半个华东野战军的家底,参谋长?稍有不慎就是天大责任。
他当着粟裕的面就摆手:“我干不了!真干不了!”粟裕看准了他这块打仗的料:“我说你能行,就能行!”硬把这份关乎战争成败的重担压在了李迎希肩上。
结果呢?这个“干不了”的李迎希真没掉链子。
九月下旬济南城门洞开,红旗插上城头,正是他谋划铺排之功。原想着打完这仗就交差走人,偏偏兵团政委谭震林拦住他说:“老李别走!你走谁给我谋划?”粟裕那头也放话:“让他留下吧!”李迎希就这么扛下了整个山东兵团的指挥中枢重任。
这样一个人物,居然授衔时被认成了“副参谋长”!李迎希越想越憋闷,那股子战场上杀出来的犟劲顿时冲上来了。
他提笔就给远在南京的老首长粟裕写信,信纸抖得哗哗响:“老首长,这事儿得请您给我作个证!当年山东兵团参谋长,我李迎希当的是正的!”
没过多久,粟裕的回信送到了他手里。
信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楚明白:“李迎希同志当时担任的职务,确系山东兵团参谋长,并非副职。”
粟裕的字迹带着军人的果断,每一笔都像在为他李迎希担保正名。
他捏着这封信,长长舒了一口气,对军人而言,名正了,这份委屈就能咽下去。
开国将帅评衔那会儿,多少人为了肩上一颗星,几多恩怨纠葛。
可李迎希的计较不同。他争的从不是中将领章多亮眼,而是要那份本该属于他的、血汗换来的公道教人看清。
说到底,他认的就是打仗人的规矩,功过必须分明!
后来组织上给了个特别的安排,让他享受六级的行政待遇,待遇比不少中将还要高,算是给这位耿直的老将一份迟来的公正。
李迎希这“一根筋”的劲头可不算头一回,1950年抗美援朝前夕,司令部急召他火速赶往上海面见陈毅司令员。
一路火车颠簸,李迎希心里热得滚烫,盘算着肯定是让他带兵入朝。
“总算能会会那帮美国佬了!”他兴奋地直拍大腿。
到地方一见陈老总,话一出口,李迎希那股子热乎劲儿瞬间冻住了:“啥?叫我当工兵副司令?还搞军委工兵?我哪儿懂这些门道啊!”
他想也不想就顶了回去:“老首长,我不干!干不了!”气得陈毅桌子拍得山响:“这是命令!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憋着一肚子不情愿,可李迎希真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
组建工兵部队?行!从营房规划到技术训练,他钻进去搞调研,亲自跑到一线看进度。
就这样,在他手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工程兵力量硬是从无到有地建起来了。
你说他不爱工兵这一行?没错。但一个军令如山,责任担肩的军人,容不得半点马虎!
李迎希这个来自河南农村的老兵,性子确实直得像炮筒子。
战场上横竖敢拼,工作上看不惯就放炮。
这种真性情有时候容易得罪人,但在关乎原则的问题上,寸步不让!他这一辈子认准的只有一点,为了党为国,该干就干,该争就争!这犟脾气底下藏着的,是那代人最滚烫的一腔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