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副团长正要发火,却发现,日军的枪声停了! 1941年,日军在鲁中地区新修了许多碉堡。 这些碉堡高三层,由混凝土修建而成,而且碉堡的围墙除了内外层是混凝土外,中间还有三十厘米的碎石,这些碎石,可以有效缓解炮击。 这样的碉堡,对八路军的威胁很大,尤其是,许多日军碉堡都建在了交通要道,如果八路军对此置之不理,就会严重影响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鲁中的诸多碉堡中,位于泰安的徐家楼据点,对八路军的威胁最大。 八路军山东纵队4支队2团,就打算将其拔掉。 指挥这一仗的,是2团副团长王凤麟。 1941年2月,山东的气温依旧寒冷,王凤麟选在了晚上发起进攻,因为他认为,这么冷的天,日军肯定在睡觉,这是日军警惕性最差的时候。 但徐家楼据点居高临下,日军又有照明灯,2团的战士原本想悄悄摸到据点,结果被日军发现了。 日军迅速调动火力,发起了反击。 2团没有重武器,而迫击炮、掷弹筒打在坚固的碉堡上面只能留下一个白点。 一时间,2团攻击受阻,伤亡很大。 王凤麟见状,先是组织了“土坦克”,但日军的机枪火力太猛,“土坦克”很快就被敌人打掉了。 见“土坦克”没用,王凤麟叫来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刘厥兰,让他背着炸药包去炸碉堡。 刘厥兰是临淄人,之前是矿井的工人,主要负责爆破,他12岁下井,经过多年的磨练,刘厥兰已经练就了精准判断岩层和判断炸药威力的能力。 而王凤麟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时候,学的也是爆破。 1938年,刘厥兰参军后,王凤麟对他尤其欣赏,就系统性地教了刘厥兰爆破技术。 经过几年的学习,这时的刘厥兰,早就成了八路军的爆破骨干。 此次攻打徐家楼据点受阻,王凤麟就让刘厥兰抱着20多斤重的炸药包,从另一个方向摸到据点,而2团的其余战士,则在正面吸引日军火力。 临走前,王凤麟特意交代,要把炸药包放在碉堡的地基处,这样才能把碉堡炸掉。 接到任务后,刘厥兰抱着炸药包匍匐前进,一开始也很顺利,谁知日军突然打了照明弹,漆黑的天空一下子就变得明亮了。 刘厥兰脸色大变,为了不被日军发现,他赶紧跳进了结冰的排水沟中。排水沟中都是冰水,冰水寒冷刺骨,但为了完成任务,刘厥兰不敢动弹,而是在冰水中泡了两个多小时。 两个小时后,天空再次恢复了漆黑,刘厥兰就拖着冻僵了的身体,匍匐爬到了碉堡附近。 因为身体被冻僵,刘厥兰行动不便,一时间竟找不到王凤麟说的“碉堡地基处”。 于是,刘厥兰就把炸药包放在了围墙的拐角处。 由于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虽然围墙被炸出了3米的缺口,但日军碉堡确实毫发无损。 王凤麟通过望远镜看到这一幕,气得大骂起来:“好你个刘厥兰,叫你炸碉堡,你却炸围墙!” 过了片刻后,王凤麟发现,日军的枪声停了。 王凤麟百思不得其解,但他抓住这个良机,马上组织突击队发起了进攻。 突击队员冲锋时,并未遭到日军的火力打击。 等冲进碉堡后,突击队员才发现,碉堡里面的60多名日伪军,都被震晕了,有的口鼻还出血了。 王凤麟事后判断,炸药包爆炸后,冲击波通过围墙传导进了碉堡,在碉堡的密闭空间内形成了高频共振,加上徐家楼碉堡采用了“外实内空”的结构,这种结构又加重了震动的效果,所以碉堡里的日伪军,才会被震晕。 王凤麟、刘厥兰在战后总结了经验:对付坚固的碉堡,也不一定要从内部爆破,也可以炸外墙,利用冲击波震晕碉堡里面的守军,这就是“冲击波爆破法”。 后来,在攻打茅茨据点、天桥崮战斗中,刘厥兰又用这种爆破方法,炸掉了敌人的几个碉堡。 由于屡建奇功,刘厥兰还收获了“壁虎爆破手”的美名。
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
碎星
2025-07-20 16:49:3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