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第38军113师参谋长范天恩率部凯旋,回到了心心念的祖国。他抵达辽阳后,就找到有关部门的同志,讲:“请你们找王春祥的亲属。”他又讲:“如果能够找到,以后他们的生活我全包了。”
范天恩生于1920年的山东,家里穷得叮当响,种地都吃不上饭。少年时,日军入侵,村子被烧,他亲眼看着乡亲们流离失所。 1938年,他投身八路军,从扛枪的普通兵干起,凭着一股子狠劲和脑子灵光,慢慢成了指挥员。抗美援朝打响,他已是第38军112师335团团长,带着部队跨过鸭绿江。 飞虎山、松骨岭的战斗,他带着弟兄们硬碰硬,愣是把敌军打得满地找牙。1955年,他被授开国上校,次年升大校,军衔高得团级干部里少见。可他从不把这些当回事,军装往柜子里一锁,继续埋头干活。 王春祥是范天恩的警卫员,1948年参军前是个四处讨饭的孤儿,没爹没娘,靠要饭活命。入伍后,范天恩把他当弟弟照顾,教他识字、测绘技术。 小伙子脑子活,学得快,很快成了部队的测绘能手。朝鲜战场上,地图不准是个大麻烦,王春祥带着测绘小组,顶着炮火测地形,画出一张张精准的作战地图。 飞虎山战斗前,他趴在雪地里测绘,子弹从耳边飞过,硬是把地图画完,帮部队拿下关键一仗。1951年初,第四次战役打得惨烈。 王春祥在测绘时中弹牺牲,年仅19岁。范天恩当时在国内培训,回来听到消息,愣是好几天没缓过来。他发誓要找到王春祥的亲人,替他完成见爹娘的心愿。 1953年7月,战争胜利,范天恩升任113师参谋长,部队回到辽阳。他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跑去找地方政府,托人查王春祥的亲属下落。 他还撂下话,不管找到谁,生活费他全包,替小王尽孝。范天恩说到做到,找到辽阳市政府,翻户籍、查档案,跑遍周边村子打听。 可王春祥从小流浪,线索少得可怜,查来查去一无所获。他没放弃,隔三差五就去问进展,逢年过节还给烈士家属送米送面。 飞虎山战斗的胜利,离不开王春祥的地图,范天恩总觉得欠他一份情。每次去烈士陵园,他都会在王春祥的墓碑前站半天,擦擦碑上的灰,像是跟老战友唠嗑。 1955年授衔仪式后,范天恩把大校军装往柜子里一塞,照旧穿旧军服。他常说,牺牲的战友才是真英雄,活着的人得替他们把路走好。 他用自己的津贴,资助烈士遗孤上学,给军属送粮食、棉衣。有一回,他听说一个烈士家属冬天没棉被,背着几十斤棉花,走了十几里山路送过去。乡亲们都说,这位大校心眼实,够意思。 王春祥的亲人始终没找到,范天恩心里总有块石头放不下来。他把这份遗憾化成动力,干工作更卖力。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用鲜血换来胜利,回到国内,他把精力都扑在部队建设上。 每次路过辽阳,他都要去政府问一句:“小王的家人有消息了吗?”工作人员只能摇头,他也只能叹口气,继续忙活。 晚年,范天恩退了休,身体也不大好,可还是常去烈士陵园。拄着拐杖,站在王春祥的墓前,他会放下几枝野花,嘴里念叨着什么。 1980年代,他因病去世,临走前还交代家人,如果哪天找到王春祥的亲人,一定要告诉他们,小王是个好兵,战场上从不含糊。范天恩一辈子没忘战友的嘱托,哪怕王春祥的亲人没找到,他也用行动兑现了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