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楼,被俗称“大裤衩”,多年以后,央视大楼的洋人设计师“库哈斯”在国外媒体的采访中公开承认央视大楼的设计中包含了某些隐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2年央视总部大楼国际设计竞赛启动,共有10家境外设计机构参与。库哈斯的OMA事务所提出将电视制作的全流程整合在一个连续空间内的理念,最终在2002年12月获得评委会认可。 当时的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等专家。 方案确定后,施工过程历经多次技术挑战。2005年的工地火灾造成施工暂停3个月,2007年悬臂合龙时采用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液压千斤顶系统。 再加上钢材价格上涨和结构复杂度提升,工程总投资从最初预算的50亿元增加到最终的155亿元。 经过重重困难之后,大楼主体结构在2008年完工,并于同年投入试运行。 建筑总高234米,由主楼、电视文化中心和附属配楼组成。主楼两座塔楼在163米高空以14度角倾斜对接,形成闭合环路。这种结构在全球超高层建筑中属首创,获得了2013年世界高层建筑学会最佳高层建筑奖。 自从大楼建成,关于他外形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2015年库哈斯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建筑理论课上,就展示了央视大楼与中国古代玉璧的对比图。 央视相关部门也对大楼的内部构造做点简单的介绍,为了满足现代电视制作需求,内部包含演播室75个,录音棚14个,可同时容纳1万名员工办公。 如此别具一格的建筑,自然引起了建筑界讨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森俊子就表示,央视大楼代表了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自信。 而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迈克尔·海斯教授也在论文中提出,这类建筑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对话。 目前,央视大楼周边已形成包括中国尊、国贸三期在内的建筑群,共同构成了北京东部的天际线 ,更是成为北京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而周边的光华路和建国门外大街,也因此成为观赏现代建筑的热门路线。如今,央视大楼已经成为北京这座古都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时代在变,城市在变,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在变。当初的争议逐渐沉淀为历史的注脚,而这座环形建筑继续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媒体变革与城市发展。 每一代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身边的建筑,这或许正是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表现。 信息来源: 《建筑评论》2023年库哈斯专访 中国建筑学会2004年《建筑学报》第8期
应该马上死刑!央视新闻在2024年4月,曝光了一起惊天大案: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2评论】【1点赞】
信不信由你
隐喻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