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主席直言:“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还要搞吗?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不到几

玉尘飞啊 2025-07-17 12:21:40

1962年,毛主席直言:“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还要搞吗?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不到几年,就会有人会讨小老婆。”不得不说毛主席看问题是真毒辣!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时间倒回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日子的确难熬。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严宏昌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村里人饿得啃树皮,他家八口人挤在三间茅草屋里,全家最值钱的家当就是半口袋发霉的玉米。 1960年麦收时节,刘少奇在湖南老家调研时亲眼看见,公社食堂的大铁锅里飘着几片菜叶,清汤寡水能照见人影。 他连夜给中央写报告,特意用红铅笔在"农民口粮严重不足"几个字下面划了粗粗的红杠。 邓子恢带着工作组下乡那会儿,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在江苏江阴华西村,他看见个瘦得皮包骨的老汉蹲在地头抽烟,就走过去搭话。 老汉说自家六亩水田去年亩产不到两百斤,说着说着突然抹眼泪:"干部同志,不是咱不肯出力,是干多干少都吃一样的稀粥啊!" 这话像锥子似的扎在邓子恢心上,他后来在笔记本上写道:"大锅饭养懒汉,饿死勤快人。" 广东清远的农民陈永贵2021年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起当年邓子恢在他们村搞试点的事。 老人家九十多岁了,记性却特别好:"邓部长教我们把生产队划小,还在晒谷场支了个公平秤。谁家交的公粮多,当场多分三斤红薯,大伙儿劲头一下子就上来了。" 这种"三包一奖"的办法,后来被写进《农村人民公社内务条例》,成了那段艰难岁月里的一束光。 但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1962年北戴河会议上,毛主席拿着安徽搞包产到户的材料,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了段意味深长的话。 现在刮单干风,越到上层风越大。他特意举了个例子:河北有个生产队长把地分了,自己买了头骡子搞运输,年底就盖起三间大瓦房。 转折发生在1978年冬夜,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按血手印搞大包干的壮举,惊动了中央。 当时已经复出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时,说了句大白话:"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话像把钥匙,打开了农村改革的大门。到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包产到户时,全国已有90%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十年后再回头看,当年那场争论的双方其实都在为老百姓操心。如今全国有超过220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5亿亩。 在浙江安吉鲁家村,村民把土地入股合作社搞观光农业,去年户均分红超过8万元。村支书朱仁斌说:"现在既不是大锅饭,也不是单打独斗,是新时代的集体化。" 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当年毛主席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邓子恢期盼的愿景正在实现。 在湖南韶山冲的稻田里,无人驾驶插秧机划出笔直的绿线;在黑龙江建三江农场,卫星导航的收割机吞吐着金黄的稻浪。 这些场景或许能告慰两位老人:土地还是集体的土地,道路始终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是勤劳的双手终于握住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信息来源: 风雨十年农村工作部—邓子恢长子邓淮生访谈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央视新闻频道《百年百人》专题片

0 阅读:0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