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太大了!”7月10日,新疆,男子坐了5个小时的飞机,发现机舱显示屏放的全是外国人,没出现一个中国人,男子越想越气,找到空乘人员提出质疑:吃哪家的饭,端哪家的碗!挣的是中国人的钱,为什么不能放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一趟飞往新疆的国内航班上,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节目风波”悄然发生,这不是突发事件,没有冲突和喧嚣,也没有激烈的争执,但它却像一块石子,丢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有关文化认同和服务意识的层层涟漪。 起初一切平静如常,飞机顺利起飞,乘客各自安顿好行李,系好安全带,进入五小时航程的“高空模式”,不少人打开了座椅前方的小屏幕,希望能在这段不短的旅途中找点乐子,但很快,一些乘客就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奇怪,屏幕上播放的,全是外国的内容:异国城市的风光、外国明星主演的电影、西式风格的纪录片、甚至还有一些看不出具体国家的旅游宣传片。 刚开始,这些内容或许还有点新鲜感,可连续播放几个小时后,画面里始终没有出现哪怕一帧中国的景色或文化影像,让人不禁心生疑问,这不是国际航班,不是飞往国外,也不是外籍航空公司承运的航程,这是一架从中国境内起飞、飞往中国境内另一座城市的航班,大多数乘客是中国人,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都离这些外来内容有些遥远。 有人开始翻看整个娱乐系统里的节目列表,发现大多数内容都带着浓厚的“洋味”,就算有少量中文电影或节目,也是几年前早已播放过无数次的老片子,更新缓慢、缺乏新意,而那些本可以代表中国风貌的纪录片、旅游宣传片、传统文化介绍,几乎看不到踪影,新疆的美食、风景、民族风情,就像被屏蔽了一般,完全没有出现在这趟实际飞往新疆的航班里。 这种强烈的不适感并不是来自于对外国文化的排斥,而是源于一种“文化错位”的失衡感,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家里招待客人,结果播放的却全是介绍别人家的风景和生活,仿佛自己的文化不值得展示,许多乘客或许选择了默默接受,低头刷手机或闭目养神,但也有人在落地前选择了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件事被乘客分享到网络上后,引起了广泛讨论,有网友表示,自己也在其他国内航班上遇到过类似情况,甚至在一些长途航线中,整趟航程几乎没有一个与中国相关的节目内容,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中国航空公司在面向中国乘客提供服务时,为何在文化内容的呈现上如此“向外看”?难道在自己的飞机上,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山河风景?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讨论的深入,有人开始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很多航空公司采购的机载娱乐系统由外国厂商提供,系统自带的内容包也以国际通用的“模板”为主,这些模板中,外国风光、欧美影视被默认视为“高端”内容,很少主动纳入本土文化资源,而航空公司为了省事,往往直接使用这些内容包,没有再做本地化的优化。 除此之外,版权问题也是一大障碍,要在飞机上播放国内优秀纪录片或文化节目,航空公司必须获取相应版权,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版权的采购流程往往繁琐、成本不低,相比之下,使用系统自带的国外内容,既省心又便宜,自然成了“默认选项”,时间长了,这种选择就变成了行业惯性,甚至让人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影响。 但从乘客的角度来看,这种内容安排显然未能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高空旅途中,不只是打发时间,更能通过屏幕看到熟悉的风景、文化和故事,特别是在飞往一些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时,例如新疆、西藏、云南等,乘客本就对目的地充满期待,如果能在飞行过程中先睹为快,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服务体验。 一些地方交通系统已经在尝试推动文化融入,例如部分高铁线路上,开始播放与沿线景点相关的短片或景区介绍;地铁文化长廊则通过艺术装置与图文展览,营造出富有本地特色的空间氛围,这些尝试虽然不一定大张旗鼓,却有效地增强了乘客与城市之间的文化连接感。 相比之下,航空领域在文化内容的呈现上,显得明显滞后,在这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飞机上的那块小屏幕其实是一个极其宝贵的传播窗口,它不仅承载着娱乐功能,更可以成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本土文化的媒介,如果能在航班上播放新疆的雪山、敦煌的壁画、杭州的西湖、成都的火锅,这些内容不仅中国人爱看,外国人同样也会感兴趣。 文化自信不需要大声宣讲,它往往体现在最细节的选择中,比如你在万米高空打开屏幕,看到的到底是谁的故事,谁的风景,是他者的遥远世界,还是我们自己的山河故土?这种选择关乎审美,更关乎认同。 信息来源:牟视大观——2025-07-11——《7月10日,新疆,男子乘飞机 发现机舱显示屏播放5小时外国人视频,他对此提出质疑 !》
“胆子太大了!”7月10日,新疆,男子坐了5个小时的飞机,发现机舱显示屏放的全是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17 15:41: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