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看透了,其实俄罗斯最后的希望是中国,而中方也用一句话说出了事实,如果中国对俄罗斯进行了军事援助,战争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僵局。 但事实上,中国始终坚持中立立场,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援助,这一原则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就已明确,且始终未动摇。 中方的立场很清晰:劝和促谈,推动危机政治解决,这既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理性选择。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面临的西方制裁规模空前。从 SWIFT 系统剔除部分银行,到冻结外汇储备,再到高科技产品禁运,这些措施确实给俄罗斯经济带来冲击。 但中俄之间的经贸合作,始终是基于国际法和双边协议的正常往来,并非所谓的 “特殊支持”。 2023 年,中俄贸易额突破 2400 亿美元,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中,80% 以上是机电产品、轻工制品和农产品,这些都是满足俄罗斯民生与经济运转的常规物资。 就像俄罗斯向中国出口能源和资源一样,属于互补性贸易,与军事无关。 金融领域的人民币结算,本质是应对西方制裁的市场选择。俄罗斯被部分排除在 SWIFT 系统后,寻找替代结算方式成为必然。 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提供了便利,这是中俄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体现。 截至 2023 年,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 40%,但这一比例仍低于美元和欧元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且完全遵循市场规律,不存在所谓 “刻意推动” 的政治操作。 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严格遵守国际义务和国内法规,从未向俄罗斯提供任何可用于军事的产品或技术。 所谓 “民用高技术产品被用于军事替代” 的说法,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任何国家的民用技术都可能存在军民两用属性,关键在于进口国如何使用。 中国对军民两用物品的出口有严格管制,相关措施符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和国际通行准则,这一点在商务部发布的《出口管制清单》中有着明确规定。 俄罗斯之所以能在制裁下维持运转,除了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正常贸易,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韧性。 俄罗斯是能源和粮食出口大国,2023 年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虽较峰值下降,但仍占财政收入的 30% 以上。 其军工体系虽受制裁影响,但凭借苏联时期积累的技术基础,仍能维持基本生产。 将俄罗斯的 “撑住” 简单归因于中国,显然忽视了这些内在因素。 中国的 “中立” 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从冲突爆发至今,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等文件,派出特使穿梭于俄乌及相关国家之间,推动停火止战。 这些努力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截至 2024 年,已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支持中国的和平方案。 相比之下,北约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仅 2023 年就输送了价值超过 600 亿欧元的武器,这种 “火上浇油” 的做法才是僵局持续的重要原因。 中俄关系的本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一定位决定了两国合作不会越界。 中俄经贸额的增长,是西方制裁背景下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而非政治操控的产物。 2023 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占进口总量的 19%,出口的机电产品仅占俄罗斯进口市场的 25%。 这样的规模既不足以 “控制” 俄罗斯经济,也谈不上 “单方面支持”,而是互利共赢的正常合作。 乌克兰和北约对中国角色的认知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其对冲突持久化的焦虑。 当西方制裁未能如预期般压垮俄罗斯,当乌克兰的反攻屡屡受挫,他们自然会寻找外部原因,却忽视了自身政策的局限性。 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安全环境的挤压、对乌军事援助带来的 escalatory effect(升级效应),才是冲突难以结束的深层根源。 中国始终认为,军事手段无法解决俄乌冲突,对话谈判才是唯一出路。 所谓 “如果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战争不会僵局” 的假设,本身就违背了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中方的努力方向,从来不是让任何一方 “赢”,而是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前,通过平等协商找到兼顾各方安全关切的解决方案。
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看透了,其实俄罗斯最后的希望是中国,而中方也用一句话说出了
风吹柳絮飘满天
2025-07-14 18:48: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