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朱凡被俘,日军见普通酷刑无法让她张口,就把她带到湖边,将她的双腿分别绑在两艘汽艇上,威胁道:“你说不说?” 朱凡,原名陆慧卿,1919年出生在浙江宁波。那时候宁波可是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她的家庭也挺重视教育。小时候的她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特别有正义感,经常跟同学聊国家大事。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她才13岁,亲眼看到日军轰炸上海,难民流离失所的样子深深印在她心里。从那以后,她就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做点啥。那年头,她开始跟着学生们一起搞救亡活动,上街发传单,喊着抵制日货,支援前线。 到了1935年,全国掀起“一二·九”运动,抗议日本侵略和政府软弱。她16岁,已经是个高中生了,总是冲在游行队伍前面,高举标语喊口号,声音特别响亮,把周围人都带动起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刚高中毕业,本来可以继续读书,可她选择去了上海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帮忙。她在那儿给难民发吃的、穿的,照顾孤儿,手上磨出了老茧,忙得脚不沾地。 1938年,朱凡加入了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当起了夜校老师。她在昏暗的灯光下教工人、农民识字,顺便讲抗日道理,把课堂变成了革命的火种地。1939年,她被派到卢家集市小学当校长。这所学校不简单,成了抗日宣传的阵地。她组织学生演爱国短剧,教大家唱抗战歌,连村里的大爷大妈都被她带动起来。同时,她还忙着联络群众,给游击队送情报、送物资,忙得像个陀螺。 1940年,朱凡正式加入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改名叫朱凡,意思是“红色平凡”,想做革命队伍里普普通通的一员。她被派到苏州、常熟、太仓一带,负责转移伤员。她带着民运队员,用担架把伤员送到阳澄湖和昆承湖交汇处的芦苇荡里藏起来。有一次紧急任务,她亲自背了个重伤员,趟过齐腰深的湖水,硬是把人安全送到了地方。1941年,她先后当了横泾区和辛莫区的区委书记,负责协调地方武装和群众抗战。日军经常“清乡”,她却一直坚守在敌后,开会、布置任务,直到那天被抓。 1941年7月下旬,朱凡去常熟一处尼姑庵开会,刚开始没多久就被日军和汉奸包围了。她让同志们先撤,自己掩护,结果寡不敌众被抓。日军把她双手捆得死死的,拖到湖边一个临时审讯点。她在那儿被关了好几天。 日军知道她是中共的重要人物,先是拿高官厚禄诱惑她,想让她交代新四军伤员和物资的下落。她冷笑一声,根本不搭理。敌人急了,开始用酷刑折磨她。先是用皮鞭抽,身上全是血痕;然后往伤口上撒盐,手臂上烙铁烫,疼得她昏过去好几次;后来还用竹签刺指甲,血流了一地。可不管怎么折磨,她就是咬紧牙关,一个字都不说。 普通的酷刑没用,日军气疯了,决定用更狠的招数。他们把她拖到湖边,两艘汽艇已经准备好了,用麻绳把她的双腿分别绑在汽艇后面。她浑身是伤,躺在那儿动不了。日军头子威胁她,要她交代,不然就没命。她抬起头,用尽最后的力气喊出绝不屈服的话。结果,汽艇发动,绳子一拉,她瞬间被撕裂,鲜血染红了湖水。 朱凡牺牲后,沙家浜的群众被她的精神震撼了。日军一走,村民们就划着小船在昆承湖里找她的遗体。三天三夜没停,可愣是没找到。有人说,她的魂魄已经跟这片湖水、这片土地融在一起了。她的死点燃了更大的抗日怒火,更多人加入了新四军,把悲痛变成了战斗力。 战后,朱凡被追认为烈士。她的故事在苏南一代代传下来,成了激励人的精神财富。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专门给她设了展区,里面有她的照片和事迹,600多张图片和几十件文物,讲她跟新四军一起抗敌的历史。展馆外还有18座雕塑,象征新四军伤员的坚韧,也是在纪念她。2015年,民政部把她列入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名录,正式表彰她的贡献。 在常熟君瑞社区,有个“芦花红”宣讲团,专门讲朱凡的故事,传承抗战精神。那儿还立了座3米高的红色芦苇雕塑,旁边刻着诗《芦花红·芦花白》,用诗缅怀她。当地干部还编了情景剧《芦花红·朱凡》,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她的英勇。 朱凡的事迹还被写进了京剧《沙家浜》。她被认为是阿庆嫂的原型之一,这部戏把她的斗争精神变成了艺术,讲新四军和群众的鱼水情。60年来,这部京剧传遍大江南北,她的形象通过舞台活在人们心里。她才22岁就走了,可她的精神就像湖边的芦苇,永远挺在那儿。
1941年,朱凡被俘,日军见普通酷刑无法让她张口,就把她带到湖边,将她的双腿分别
周平聊历史
2025-07-14 00:36: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