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4年的3月11日,陕西临潼县西杨村的一个农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几个破碎的陶俑,这些用泥土烧制的陶俑竟然跟真人大小差不多,随即向上面报告。 春旱时节的陕西关中平原,村民们忙着找水源。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西杨村的几位壮年男子,扛着锄头铁锹走向村南荒地,准备挖一口新井解决村里的缺水问题。这片荒地原本是一片柿子林,也是当地村民的墓地,沙石堆积,偶有野狼出没,谁也不会想到这片贫瘠之地下埋藏着震惊世界的秘密。 "快点挖,往深处找水层。"村民们你一锹我一铲,挖到一米多深时,遇到了异常坚硬的红土层。 "这里以前可能是个砖瓦窑,得先把窑顶砸开。"几个村民分析道。这一带过去确实有不少烧砖瓦的土窑,所以他们认定这是窑顶无疑。几名身强力壮的农民轮番上阵,挥汗如雨地刨开了红土层。 突然,一位村民的铁锹碰到了什么硬物,他低头一看,惊讶地发现一个灰蒙蒙的人头从土中露出,大小跟真人无异。 "瓦神爷!地下有瓦神爷!"这名村民惊慌地喊道,其他人纷纷围过来,对着这个陶制人头议论纷纷。 抱着好奇心,村民们决定继续挖掘,看看地下到底埋着什么。当他们挖到4.5米深时,更多的发现让大家瞠目结舌——成束的青铜箭头、铜弩机等兵器散落一地,还有许多碎陶片随处可见。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西杨村,甚至周围的村庄也都知道了。村民们蜂拥而至,有人还把捡到的陶片带回家。一时间,"西杨村挖出宝贝了"成了附近最热门的话题,但具体是什么宝贝,谁也说不清楚。 正在这时,宴寨公社负责水利建设的干部房树民闻讯赶来。房树民从小在秦始皇陵附近长大,对陵园出土的文物相当熟悉。当他看到村民手中的陶片时,心头一震——这些陶片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秦砖十分相似! "停工!立即停工!"房树民高声喊道,"这可能是重要文物,得赶紧向上级报告。" 消息层层上报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74年7月17日,陕西省组成了专业的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发掘现场。考古专家们通过系统钻探勘测,到1975年6月,基本确定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军阵——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4.5至6.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的庞大俑坑。 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根据出土陶俑和陶马的密度计算,这个坑内约埋藏着6000件陶俑和陶马,以及大量精美的青铜兵器。一个沉睡了2200多年的庞大地下军团,就这样在一群农民打井的铁锹下重见天日,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在秦俑奇迹被发现之前,历史的指针要回拨到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统一六国后不久就开始计划自己的陵墓。为何他会选择在骊山北麓建造宏伟的地下宫殿?这与中国古代"依山造陵"的传统紧密相连。 自春秋时代起,诸侯国君逐渐兴起"依山造陵"的风气。帝王陵墓多依山而建,要么背山面河,要么面向开阔平原,象征着帝王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威严。秦始皇陵选址于骊山北麓,背靠骊山,面向渭水,环境优美,符合传统观念。从渭河北岸远眺,骊山这一段山脉左右对称,如同一座巨大屏风守护着陵墓;而站在陵顶南望,山脉又呈弧形环抱,陵墓与整个骊山融为一体,气势恢宏。 但兵马俑的故事远不止于一号坑。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1976年4月,考古队在一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又发现了二号俑坑。这是一个曲尺形的大坑,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虽然二号坑规模不及一号坑,但这里埋藏着约1300件陶俑和陶马,更令人惊叹的是,二号坑的内容比一号坑更加丰富,兵种更加齐全,被专家称为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仅仅一个月后,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考古队又发现了三号俑坑。这个坑的规模相对较小,呈"凹"字形,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深5.2至5.4米,面积仅520平方米,内有72件陶俑和陶马。东边设有斜坡门道,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统帅一、二号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 这样,三个俑坑呈"品"字形排列,共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埋藏着约8000件陶俑和陶马,构成了一支庞大的地下军团。从排列方式看,军阵主体面向东方,符合秦军东征的历史事实。南、北、西三个方向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负责护翼和后卫,而东面则有三排武士为先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多年来,考古发掘持续进行。2009年至2022年,秦俑博物馆对一号坑进行了第三次发掘。2023年3月公布的成果显示,此次发掘清理出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以及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千余件组。这些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秦俑一号坑军阵的排布规律,为研究秦代军事编制提供了珍贵资料。
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
【70评论】【10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