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年,曹魏名将郭淮重病将死,魏帝曹髦赶忙登门探望,曹髦哭道:“司马氏早晚篡夺江山,郭将军能否看在太祖的份上,最后一次为朕指点迷津?”郭淮病入膏肓,已经发不了声,只含糊不清只说了四个字,曹髦听后却拂袖而去。 事后,郭淮的长子很疑惑,问郭淮道:“皇帝所言如此诚恳,您为什么这么说呢?”郭淮用最后一口气后道:“尔等性命保住矣!”说罢,溘然长逝,一代名将落幕。而在回宫的御驾上,曹髦回味着郭淮的四个字,一脸愤愤不平…… 曹髦是曹丕的长孙,从小就饱读诗书,对军事也颇有研究,名声一直不错。254年,魏帝曹芳谋划刺杀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不成,反被废掉皇位。司马师令群臣推荐继位人选,文武百官异口同声推举了曹髦,可见其影响力。 而曹髦遇到这泼天富贵,却表现得异常谨慎。他来到洛阳后,群臣在城门跪拜迎接,曹髦赶紧下马车恭敬地回礼。有太监说:“按照礼仪,以您的地位,不用回礼。”曹髦训斥道:“我不过是大魏一介臣子罢了,回礼是应该的。” 如此谦卑的态度,让群臣眼前一亮。随后曹髦进城被安排住玄武馆,曹髦又以是先帝故居,自己不能僭越而另找住址。第二天,曹髦入宫拜见太后,只要取得诏书,就可以顺利登基。当时太监让他乘御驾进宫,曹髦却拒绝而选择步行。 这一系列表现,展现了曹髦谦卑忠诚孝顺等良好的品德,使得满朝文武额手相庆迎来一位明君。 但权臣司马师看到这一幕,心里却很不舒服。他有些担忧地问谋士钟会:“曹髦怎么样?”钟会不假思索道:“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是文才不输七步成诗的曹植,武才又与曹操有一拼,是曹家优点的集大成者。司马师听完只能假惺惺道:“真是这样,那国家就有福了……” 曹髦刚登基,就不动声色地开始斗争计划。先是提高名将郭淮、诸葛诞等人的爵位,大肆抚恤为国家战死的士兵家属,以此提高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然后组建文学馆,招揽一大批饱学之士,培养自己的亲信文臣。接着派出使者巡查天下,平反冤假错案,提高民间风评。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曹髦在朝廷的影响力一日千里,隐约有中兴之势。为了不让司马师心生警惕,曹髦主动为司马师加官进爵,并赐予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待遇,以折损一点点皇家颜面,来换取司马师的信任,何乐而不为? 然而正当曹髦憧憬着灭掉司马氏的那一天时,突然发生变故。他在军中最大的依仗郭淮去世了。郭淮在后三国时代,已经成长为一代名将,他在曹魏西线镇守多年,多次打败诸葛亮和姜维,在军中享有很高威望,司马懿都不敢对他不敬。 举个例子。司马懿夺权后,大臣王凌谋反被抓,司马懿诛杀其三族,其中王凌的妹妹是郭淮的妻子,按法律都得受牵连。但不仅郭淮安然无恙,就连其妻子也被郭淮一封信保下了。司马懿是个狠人,却不敢动郭淮,可见其能力。 可以说,有他在,司马氏不敢放肆。然而天不假年,曹髦刚登基一年,郭淮就重病了。曹髦闻讯赶忙去看望他,并请他指点迷津,意思是让郭淮给他推荐一个替代人选。然而郭淮虽处在身死边缘,心思却非常明朗。他只给曹髦回了四个字:“好自为之!”曹髦听罢面色大变,拂袖而去。 郭淮清楚,他一旦死去,朝中将再也无人可以制衡司马氏,无论曹髦怎么努力,都没有胜利的可能了,只能劝曹髦好自为之。而且这样回答也不会得罪司马家,所以后来说保了子孙一命。 郭淮的去世,对曹髦是一重大打击,但曹髦并不准备认输。很快机会给到曹髦,司马师前往淮南平叛,结果归途旧伤复发而暴毙。曹髦喜出望外,赶忙下旨让大臣傅嘏统领军队回洛阳,命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挺留原地发丧。 然而傅嘏早已投靠了司马昭,当场就把兵权交给了司马昭,并带着他回到了洛阳。大军驻扎在洛阳城外,曹髦不得已,只能下旨让司马昭继承司马师之位。这次事件,让曹髦所有韬光养晦毁于一旦,彻底让司马昭警惕起来。 倘若郭淮还在,这便是曹髦翻身的最好时机,可惜他军中除了郭淮无人可担此大任,只能眼睁睁错失良机,从此深陷泥潭,越陷越深。后来果然司马昭步步紧逼,曹髦再无还手之力,忍无可忍之际,便爆发了“甘露之变”。最终曹髦被司马昭手下的一介匹夫钉死在马车上,血流了一地…… 曹髦的才能不输清朝的康熙,但他的对手司马氏太过狡猾奸诈,远非鳌拜可比。曹髦之败,不是他之罪,而是天时不利罢了。不过曹髦面对困境爆发出的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气,没有埋没祖上魏武帝曹操的威名,着实令人敬佩!
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杀,司马昭闻讯大惊失色:“天下人要把我骂成什么!”不久后
【5评论】【3点赞】
阿健214620
不是被姜维射死的吗
用户10xxx96 回复 04-29 00:25
那是张郃
用户10xxx04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