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93年,河北沧州一座历经千年不朽不坏的铁狮子,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建国后,只短短50年的时间,这座铁狮子在专家的保护下,开始生锈龟裂,这究竟是什么回事呢? 2011年初春,河北沧州狮城公园内,一尊重达100.08吨的崭新铁狮矗立在游客面前,昂首挺立,威武雄壮。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赞叹不已。然而,当地的沧州百姓看着这尊新铁狮,眼中却流露出几分复杂情绪。 "看着不对劲,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位老人摇着头说道。这种情感并非无端而生,因为在他们心中,真正的沧州铁狮是那尊伴随城市千年的古物——"镇海吼"。 公元593年,大周广顺三年,一尊威风凛凛的铁狮在沧州诞生了。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三种说法:有人说它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因其背负莲花宝座,腹部刻有经文;也有人说是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时,为镇压沧州城而铸造;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铁狮是当地居民用来镇压海啸的神兽,故得名"镇海吼"。 这尊铁狮体型庞大,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重约32吨。制作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古代工匠们采用"泥范明铸法",先铸造六百多个长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小模块,再由低到高层层砌筑。每砌一层就浇筑一次,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一尊完整的铁狮。 铁狮腹部刻满《金刚经》经文,背负莲花宝座,既是艺术品,也是信仰的载体。经历宋、元、明、清等朝代更迭,它始终屹立不倒,成为沧州的守护神。 历史的车轮转到清朝嘉庆八年,一场灾难降临。据《沧州志》记载:"有怪风自东北来,风过狮仆。"铁狮轰然倒地,因其重量过于沉重,当地百姓无能为力。人们对这尊"神物"充满敬畏,不敢贸然触碰,只能任其倒在地上。这一倒,就是90年。 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铁狮才被重新扶起。然而,重新扶正的位置比原来低了不少,每逢雨季,铁狮就被雨水浸泡,逐渐加剧了腐蚀。倒下的岁月里,铁狮的下巴、腹部和尾部都遭受了严重损毁,但整体依然完好,展现出古代铸造技术的非凡成就。 当游客们在2011年的狮城公园惊叹于新铁狮的宏伟时,很少有人知道,在不远处,那尊真正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铁狮,正被钢管支架环绕,伤痕累累。它的故事还未结束,而它的命运,却在建国后的短短50年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场持续数日的瓢泼大雨过后,千年铁狮的四肢完全浸泡在泥水之中。建国初期,人们对文物保护已有了初步认识,中国专家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抢救措施。现场恰好有几位苏联专家,中国同志征求他们的意见,没想到,这一次善意的咨询,却开启了铁狮毁灭的噩梦。 苏联专家观察后给出建议:在铁狮底座周围建造一座八角凉亭,这样铁狮就不必再受风吹雨打。当时中国专家觉得这个方案可行,立即开始施工。然而,专家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铁狮所处位置地势低洼,凉亭虽然挡住了直接雨水,却同时阻挡了阳光,地面积水无法蒸发,反而形成了一个高温潮湿的环境。 这一环境对铁质文物是致命的。水分渐渐渗入铁狮内部,金属开始大面积锈蚀,铁狮腿部出现了明显裂痕。直到1975年,人们才意识到问题所在,拆除了这座"保护性"凉亭,但为时已晚,铁狮已经伤痕累累。 由于当时技术匮乏、资金紧张、经验不足,专家们无法及时对铁狮进行有效修复。直到1984年,相关部门决定在铁狮北边八米处新筑一个高两米的台座,计划将铁狮搬移到高处,以免再遭水患。然而,搬迁过程中灾难发生了——铁狮出现了42处永久性裂缝! 在吊装前,工作人员为防止铁狮受到挤压,向其中灌注了硫磺锚固合剂。搬迁后,这些合剂却未被清除,导致铁狮腿部胀裂。更为糟糕的是,为了加固腐蚀严重的右腿,工作人员又向其中填充大量水泥、石子和炉灰,这些材料随着时间推移发生膨胀,使原本修复的裂纹再次恶化。 到1995年,情况已经危急到铁狮随时可能倒塌。为了防止崩塌,文物保护人员在铁狮四周架设了十六根粗大的红色钢管支架,像纱布一样将铁狮紧紧包裹。千年铁狮,威风不再,成了一个需要"拐杖"支撑的"病人"。 此时的铁狮已是面目全非——下巴、尾巴、左后足、右前足严重损坏,腹部更是破了一个约7平方米的大洞,刻在上面的《金刚经》经文模糊不清。同时,工作人员又自作主张地向腿部灌注了一种混合材料,结果再次适得其反,铁狮的腿部又新添了十多处裂痕。 直到千禧年,这些有害的填充物才被全部取出。然而,千年铁狮已经伤痕累累,无法恢复往日威风。如果从五十年代算起,短短半个世纪,相关人员在缺乏成熟经验和技术的情况下,先后四次对铁狮进行了严重损毁。
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
【25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