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被判灭九族时,家中亲属为何不逃跑?其实选择逃的人才愚蠢。 方孝孺站在大殿之上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4-27 23:21:58

古人被判灭九族时,家中亲属为何不逃跑?其实选择逃的人才愚蠢。 方孝孺站在大殿之上,身穿孝服,面对朱棣却毫无惧色。朱棣请他草拟即位诏书,而这位建文帝的亲信重臣断然拒绝,将笔摔在地上。"死就死吧,这诏书绝不可草!"方孝孺悲愤交加地喊道。朱棣大怒:"朕偏不让你马上死,你自身不怕死,难道就不怕诛九族!"听到这威胁,方孝孺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转哭为笑:"即使诛灭十族,你也对我奈何不得!" 这一反抗的结果是惨烈的。朱棣不顾大臣们"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的劝告,不仅处死了45岁的方孝孺,还将他的九族亲属逐一带到他面前处决,甚至把他的朋友和弟子也归为一族,一共杀害了八百多人。这便是历史上最严酷的"诛十族"案例。 诛族刑罚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残酷。先秦时期只有"夷三族",指的是姥族、母族和父族三族的族人被诛杀。秦朝时李斯和赵高就曾被处以这种刑罚,汉代的韩信也被吕后判了"夷三族"。随着历史演进,这种刑罚逐渐变得更为严厉,从"夷三族"发展为"夷五族",再到"夷七族",最后成为"诛九族"。 所谓"九族",通常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包括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一家和岳母的娘家。"九"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意味着最大、最多,代表着一个人所有亲缘关系的全部范围。 那么,为何这些被牵连的亲属不选择逃跑呢?首先,时间根本不允许。大多数情况下,亲属们在圣旨下达前并不知情。有时甚至连犯事者本人也是在行刑前才知道自己将被诛九族,根本没有时间通知家人。即使犯事者知道,古代的信息传递极为缓慢,没有飞鸽传书或八百里加急这样的便利条件给普通官员使用。 更关键的是,古代的户籍制度非常严密。这一制度始于周朝,到秦代初具规模,经过不断完善,到隋唐时期已经相当周密。户籍与土地直接关联,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换句话说,官府很容易通过户籍查到一个人的所有亲族关系。 而且,古代出行极为不便。以明朝为例,人们远行需要持有"路引",相当于现代的通行证。申请路引需要向当地里长和甲长提出申请,详细说明姓名、年龄、籍贯、住址,以及前往地点和归期。没有路引,就无法合法地远行。对于那些急于逃命的人来说,申请路引无异于自投罗网,但不申请又无法正常出行。 当你听说"诛九族",第一反应可能是所有亲族都会被处死,所以应该赶紧逃命。但历史的真相却并非如此简单。秦朝名相李斯因得罪赵高,最终被施以"夷三族"之刑,而汉代开国功臣韩信也因谋反罪被吕后处以同样的刑罚。然而,细究古代法律,你会发现"诛九族"并不意味着所有亲族都会被杀。 实际上,在古代律法中,只有犯下"谋反大逆"罪的人才会连坐亲族。在这种情况下,十六岁以上的父亲、儿子和孙子通常会被处死,但其他人常常可以保住性命。到了明清时期,处死范围扩大到了父亲、儿子、孙子、兄弟及伯叔,但对于旁系亲属,特别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往往只是被流放或者卖给功臣为奴,而非被处死。 正是因为这一点,选择逃跑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一旦有人逃跑,就会被视为罪加一等,不仅逃跑者本人被抓到后必死无疑,原本可能免于一死的亲人也会因此丧命。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自保而推别人下水,结果害人害己。 即使决心逃跑,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代官府通常会发布通缉令,悬赏捉拿逃犯。为了钱财,随时可能有人举报线索。就算侥幸逃过官兵追捕,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是陷阱。 古代社会对陌生人高度警惕。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户籍管理越来越严密。宋代实行"什伍连坐法",十家为保,五家为伍,互相监督。明清时期更有"里甲制",百户为里,十户为甲,每户都有详细记录。在这种制度下,任何陌生人出现都会引起注意。 更糟的是,古代还有"一家犯错,邻居同罪"的连坐措施。如果发现邻里藏匿逃犯而不举报,整个社区都可能受到牵连。因此,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看到生面孔,也会向官府举报,既能获得赏金,又能避免被追责。 即使侥幸逃出城,野外生存同样危机四伏。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合法身份,既要提防官兵搜捕,又要面对强盗抢劫,还要解决吃饭住宿问题。没有亲友帮助,一个人在陌生环境中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0 阅读:0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