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成功了?”上海,一女子上班时冲牛奶,岂料,杯底突然炸裂,热水泼到了女子左腿上,造成2度烫伤!事后女子被认定为工伤,但公司对此不满:上班吃早餐本就违反规定,而且还是她杯子的问题导致烫伤,凭什么公司要负责!于是公司起诉至法院,请求撤回工伤认定,最终,法院的判决结果令人意外! 2017年9月的上海,晨雾还未散尽。25岁的小刘握着新买的透明玻璃杯,在公司饮水机前接了半杯45度温水。 这是她入职第五天,延续着学生时代的习惯——早餐喝一杯奶粉,再开始一天的财务工作。 奶粉刚撒进杯底,突然传来"咔嗒"脆响,杯底的钢化玻璃层迸裂,热水混着白色粉末倾泻而下,在她左腿上烙出三道红肿的印记。 小刘在瑞金医院的急诊室颤抖着给主管打电话时,公司行政正在修改《员工手册》里的"早餐禁令"。 此前这条规定形同虚设,但此刻却成为公司抗辩的核心:"上班时间吃早餐违反制度,这是个人行为。" 小刘接水时,身后的时钟显示9点05分,刚好过了考勤时间。 同时,小刘的代理律师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饮水机位于财务办公室内,属于工作区域的延伸。 更关键的是,医院诊断书注明"深Ⅱ度烫伤,需持续换药两周",这意味着小刘需要暂停接触电脑键盘,而她的工作恰恰依赖精准的数字输入。 "喝牛奶是为了维持工作状态,属于必要的生理需求。" 律师在人社局申诉时,引用了《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条款。 2018年3月的徐汇区法院庭审现场,公司法务出示了员工签名的《纪律承诺书》:"不得在办公区域饮食,违者罚款50元。" 但法官发现,这份承诺书里没有明确"饮食导致伤害"的责任归属,反而注意到一个关键事实——小刘冲奶粉的位置,正是公司为员工设置的"临时休息区",该区配备的饮水机每日消毒记录齐全,唯独没有对员工自备容器的安全检查。 "人类维持正常工作所需的饮食、饮水、如厕等行为,应视为工作的必要辅助活动。" 主审法官翻动着最高法发布的工伤指导案例: "就像矿工下井前需要补充热量,程序员加班时需要咖啡提神,冲调饮品属于生理性合理需求,不能简单归为违规。" 这番论述让原告席上的公司代表握紧了手中的文件夹,他们没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早餐习惯,竟触及了工伤认定中"工作相关性"的深层法理。 此案并非孤例,2016年北京某程序员在茶水间泡枸杞时滑倒骨折,法院认定为工伤;2019年广州员工因在工位吃早餐被噎伤,人社局以"非必要生理行为"驳回申请。 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工伤认定的微妙边界: 当行为与工作状态直接相关(如维持体力、保障效率),即使违反内部纪律,仍可能被纳入保护范畴。 但争议同样存在,有企业主在庭审后抱怨:"如果员工用劣质水杯受伤也算工伤,是否意味着企业要为个人物品安全兜底?" 这种质疑在"2021年苏州保温杯爆炸案"中得到呼应——该案中法院判决认为,若企业未禁止自备容器,且伤害发生在工作时间场所,应优先保障员工权益,再由员工向厂家追偿。 “照这个逻辑,上班上厕所摔跤也算工伤?法律是不是对企业要求的太多了?” 很大一部分网友对这些工伤认定提出了质疑 ,有人翻出《工伤保险条例》第 14 条,强调 “因工作原因” 的核心要件:“喝牛奶是个人习惯,和财务工作有什么直接关联?” 这种观点引发 “工作相关性” 的深度讨论,有律师指出: “法院认定的关键在于‘工作时间 + 工作场所 + 合理生理需求’,而非行为本身是否创造价值。” 小刘案的终审判决下达时,她腿上的疤痕已淡成浅粉色。 法院维持工伤认定的理由很简单:"法律保护的,是劳动者在岗位上的基本生存权。" 这个判决让许多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内部制度——某互联网公司在员工手册里新增"办公区域允许饮用无异味饮品",并在茶水间配备防爆杯架。 这件事件最终沉淀为对职场生态的一些启示,当企业制定纪律时,不应忽视人性的基本需求;当法律认定工伤时,需要在规则条文与生活常理间寻找平衡。 小刘的玻璃杯裂痕,照见的不仅是工伤认定的复杂法理,更是现代职场中"如何定义劳动者权益"的深层命题。 真正的职场文明,不在于禁止员工喝牛奶,而在于承认他们有权在工作中体面地照顾自己,就像他们为公司付出的每一份体面的劳动。
关于工伤的邪门冷知识
【1评论】【19点赞】
天地大侠
如此脆弱,不如让日本鬼子杀掉算了,这么点小伤也唧唧歪歪,不就是想讹老板的钱吗
枫叶
你这么刚,怎么不去杀鬼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