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秦光在作战中重伤倒地,一名伪军见他没死,不仅没有开枪,反而还对他说了一句话,秦光听后十分感动……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利用“铁壁合围”与中国作战。村子里的嚎哭声遍地,人们流离失所,饥肠辘辘。
但在聂荣臻的带领下,最终突破日军实施的三次“铁壁合围”战法。在战争中作战800多次,击毙日军5000多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1943年3月,秦光担任支队政委也遇到了一次日军的“铁壁合围”。秦光于1917年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他从小就有一颗想要报效家国的心。
在13岁参军后,秦光不负党中央的培养,积极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战役,在这些战役中表现得非常出色。
虽然秦光作战经验丰富,可抗战路上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秦光在这一次和日军的“铁壁合围”中就遇上了生死大劫。
但那一次劫难,让秦光遇到一个难以遗忘的人,那个人是一位伪军。
每逢有人夸赞他的功绩,他都会对他们说起那个人。
“那时,我的腹部都被子弹打穿了,肋骨都清晰可见。”
“有的队友已经成功突围日军的包围圈了,有的队友却光荣牺牲了。”
“我就躺在日军的包围圈里,还遇上了日军进行清扫。”
“那时我以为我可能命丧于此了,可是前来清扫我这边的伪军,他没有对我开枪,而是对我说了一句话,示意我不要动。”
当时,为了打破这个困境,秦光带领二中队想要突破敌人的“铁壁合围”。有人说他不自量力,因为该做的尝试都做了,还是没有改变这个现状。
可秦光相信,在聂荣臻能够解决敌人“铁壁合围”时,就注定这个“铁壁合围”是有弱点的,也是可以突破的。万事只是开头难,要是不尝试突破,很快这里就会被攻破。
所以秦光带领二中队在抗日道沟中往西南方向想突围出去,可就当走到范庄范围的三四百米内时,日军就带领部队在东南庄向秦光带领的二中队发起阻击。
这时因为距突围地还有三四百米的距离,秦光带领的二中队还能勉强前进,可等到距离突围地只有一百米内时,他们就已经前进困难了。
秦光见越往前,倒下的队友越来越多时,不禁心酸。他甚至开始后悔他的决定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但他又清楚的认知到,如果等敌人把包围圈缩小后,那么伤亡一定更多。他于是发令分散突围,不要集中于突围西南方向,这样可以减少队内人员的伤亡。
在秦光带领的二中队越来越接近日军的占领地时,秦光对队友发出冲击号令,战士们猛地向前冲。
秦光一边要关注身边战友的情况,一边又要观察敌情,这一不小心,日军那方发射的一颗子弹直接击中了他的腰部,他被一击倒地,却不顾自身安危,呼吁战友赶快突围。
最后躺在地上的秦光看到战友们成功突围,他喜出望外,浑然已经忘记自己已经身处险境了。
可能有的人认为最终秦光活下来,是因为战友成功突围,实际上不单单是这个原因。
因为残忍的日军在清扫战场时,如果发现本国伤员,他们会对那些身负重伤的伤员采取打空气针或就地补枪的行为来减少日后物资的损失。
其中打空气枪是一种让人身体的血液阻塞肺动脉,然后渐渐心率变低,最终走向死亡的一种方式。日军对待本国的伤员都如此,那么对待其他国家的伤员又怎么会心慈手软呢?
那时秦光躺在地上,鲜血不断涌出,他感到生命正在逐渐流逝。就在这时,一名伪军走近了他。秦光本能地闭上了眼睛,准备迎接死亡的降临。
然而,秦光没有听到枪声。秦光以为那位伪军已经离开,所以,他睁开眼睛。秦光看到伪军正凝视着他,眼中透露出一丝怜悯和同情。伪军没有开枪,反而对他说了一句话:“千万别动,我不会杀你”
秦光听到这句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立马静静地趴着,等待这场清扫活动的结束。他没有想到,在这个残酷的战场上,竟然还有人能够表达出如此人性的一面。
这句话让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让他对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