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4-26 19:19:58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2020年春节前夕,武汉突然拉响了疫情警报,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被看不见的病毒阴影笼罩,医院走廊挤满咳嗽发热的病人,救护车鸣笛声昼夜不停。 关键时刻,有位73岁的老人带着团队从杭州星夜驰援,这位后来被称为"封城铁娘子"的院士,正是从赤脚医生起步的李兰娟。 时间倒回1947年的浙江绍兴农村,李家茅草屋里降生了瘦小的女婴,父亲患有严重眼疾,母亲带着五个孩子在贫瘠的土地上刨食。 村里人常说李家院子连老鼠都不肯光顾,饿得皮包骨的大伯就倒在院门口那棵老槐树下。直到土改分到三亩薄田,家里才算吃上了掺着野菜的杂粮粥。 这个叫兰娟的丫头天生是读书的料,村里小学考初中那年,她攥着全县第一的成绩单,光脚跑了十里山路去县城看榜单。 班主任拍着她的肩膀说:"丫头,你是块金子,可别被黄泥埋了。"初中三年,她每天啃着咸菜疙瘩,把课本翻得卷了边。 可初二那年春天,母亲红着眼睛把书包藏进了米缸——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 倔强的姑娘卷起裤腿下了水田,插秧时怀里还揣着借来的课本。 两个月后她偷偷溜回学校考试,发榜那天校长举着成绩单在操场喊:"李兰娟又是第一名!"靠着每月三块钱的助学金,这个赤脚姑娘硬是读完了高中。毕业时本可以留校当老师,她却转头背起了竹篓。 原来村里连个看头疼脑热的郎中都没有,乡亲们生了病只能硬扛,李兰娟看着邻居王婶难产咽气,听着张叔肝病发作整夜呻吟,心里像压着块大石头。 听说省城有中医培训班,她白天教书,夜里骑车三十里山路去学针灸。三个月后,卫生所墙上多了块"赤脚医生李兰娟"的木牌。 那年头赤脚医生每月工分折合三块钱,还不够买半袋白面,李兰娟带着自己挖的草药,挨家挨户给人瞧病。 王家媳妇难产,她摸着黑翻山去接生;张家孩子高烧惊厥,她守了三天三夜扎针退热。 最远一次走到邻县深山,给瘫痪的老猎户送药,回来时遇上暴雨,摔得满身是泥却把药篓护得严严实实。 转机出现在1970年秋收后,公社书记举着封推荐信冲进卫生所:"省医科大学要来招工农兵学员,全公社就一个名额!"23岁的赤脚医生攥着推荐信的手直发抖,她永远记得踏进医学院那天,解剖室里福尔马林的味道冲得人睁不开眼。 在省城大医院实习时,有个场景烙进了她心里:传染科病房里,肝衰竭病人浑身蜡黄,疼得把床单都抓破了。 主治医师摇头叹气:"现在全国都拿这病没辙,只能看老天爷收不收。"那天晚上,李兰娟在值班室翻烂了《传染病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外文资料——她发誓要找到救命的方法。 1986年春天,39岁的李兰娟带着五个年轻人挤在十平米的实验室,他们申请到三万元科研经费,这在当时能买套两居室。 团队里最年轻的小张总开玩笑:"李老师,咱这人工肝要是搞成了,能顶半个华佗吧?"十年寒暑,实验失败了两百多次,最困难时连小白鼠都买不起。 直到1996年深秋,当首例患者在人工肝支持下挺过危险期,整个科室哭作一团。 2020年1月18日,正在北京开会的李兰娟接到紧急电话,连夜飞抵武汉,她在金银潭医院看到CT片子上的"白肺",后脖颈直冒冷汗。 凌晨两点召集的专家会上,她第一个拍桌子:"必须马上封城!"有人质疑会造成恐慌,她指着实时疫情地图:"现在每小时增加五十例,等天亮就可能破千!" 封城令下达那晚,李兰娟在驻地酒店窗前站到天亮,手机里不断跳出谩骂短信,有说她是刽子手的,有诅咒她的。 助手小王气得摔了茶杯,她却摆摆手:"当年我给乡亲们看病,还有人说我用巫术呢。"转身又钻进房间修改防控方案,桌上凉透的泡面结了层油膜。 在武汉的五十多天,七旬老人每天只睡三小时。 有次巡查火神山工地,她踩着泥浆差点滑倒,随行的记者要去扶,她却小跑着追工程负责人:"负压病房的通风系统必须再加道保险!"后来媒体拍到她满脸压痕的照片,网友才惊觉这位铁娘子也是血肉之躯。 鲜为人知的是,李兰娟的手机里存着三千多个患者号码。 从赤脚医生到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总说自己是"赶上了好时候"。 但乡亲们记得,当年她为采草药摔断过肋骨;学生们记得,她实验室的灯永远是教学楼最后熄灭的;武汉市民记得,封城第三天她在电视上哽咽着说"再忍忍,春天总会来"。 如今在浙江医科大学,人工肝技术已更新到第七代,而那个背药篓的姑娘,依然在传染病战场上冲锋。 主要信源:(人民网——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这位领头人李兰娟院士,你应该了解)

0 阅读:34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