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名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上班,给当地百姓赊账10000多元货物而丢了工作,他感慨:做人不能心太好!不料在他落魄时,萍水相逢之人接连帮助,又唤醒了他心底的善良,从而让他感动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阿里木江从军队退伍,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回到家乡新疆和静县,当时他被分配到供销社担任营业员,工作虽然不算复杂,但生活的艰辛却如影随形,供销社位于偏远的乡镇,那里的人们经济困窘,常常买东西时赊账。 阿里木江出于对乡亲们的同情,看到他们的困境,总是答应赊账,有时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给自己带来麻烦,年末盘账时,赊账的金额已经积累到两万多元,而在那个年代,这个数目足以让任何人都心惊胆战。 面对供销社主任的催促,阿里木江试图去找乡亲们要账,但每次走进贫困的家中,他都无法开口,眼前的破旧房屋和艰难度日的家庭让他心生不忍。 最终他失去了这份工作,离开了供销社,那时的他,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开始怀疑自己的善良是否真的值得,是不是自己太天真?他开始有些困惑,善良是否总是带来麻烦。 命运并没有因此放弃他,2001年,阿里木江决定背上行囊,带着一台简单的烤肉炉子,前往贵州毕节,试图重新开始。 他的生活依旧艰难,初到毕节,他没有资金也没有人脉,只能靠街头卖羊肉串为生,生意冷清,日子过得十分拮据,曾经的军人,曾经的供销社营业员,如今的他一度陷入困境,连吃一碗素面都成了奢望。 正当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时,一位酒吧老板的善意改变了他的一切,这位老板不仅允许他在酒吧门口摆摊,还在他最困难时借给他一百块钱。 这份陌生人的帮助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阿里木江内心的黑暗,让他重新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他继续摆摊,凭着自己的努力,逐渐积累了更多的客户,生意开始回暖。 2002年,贵州镇远县发生山火,阿里木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救火队伍,和大家一起奋力扑灭火灾,在这场紧张的救援行动中,阿里木江的身影无处不在。 事后林业局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奖励了他300元现金,阿里木江看着这笔钱,却没有留一分,他将这300元连同自己口袋里仅有的200元,全部捐给了一位因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 或许这笔钱对于很多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阿里木江来说,却是他仅有的全部积蓄,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长期的慈善之路。 每年阿里木江都会拿出一部分收入,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继续学业,他的善行越来越多,从捐款到为患病的孩子筹集医疗费用,再到帮助山区小学送书包、捐国旗,他不仅仅是捐钱,更是在用行动改变他人的命运。 尽管阿里木江始终保持着低调,但他也曾遭遇过外界的质疑,有人认为他做这些事情只是为了出名,甚至有人当面讽刺他“作秀”。 但阿里木江从不做解释,他始终坚信,善良并不需要证明,也不需要回报,他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慈善事业,从不因外界的声音而动摇,他的生活依旧简朴,穿着廉价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食物,但他却将所有剩余的钱投入到帮助他人的事业中。 在灾难面前,阿里木江也始终没有缺席,他曾多次前往灾区,亲自参与救援工作,汶川地震时,他自费购买物资,赶赴灾区帮助灾民。 阿里木江始终没有忘记,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信念,无论个人多么微不足道,但只要自己能做一点事情,就要尽力去做。 阿里木江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并非弱点,而是一种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心和善良并不会过时,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减。 在他的世界里,善良不仅仅是给别人带去帮助,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改变他人的命运,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从未放弃那份对他人真诚的善意。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兰州晚报《全国道德模范阿里木江·哈力克来兰州了 “黄河之滨真的很美,盛夏时我还会再来!”》
1992年,一名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上班,给当地百姓赊账10000多元货
猫猫背九九
2025-04-26 18:07:49
0
阅读:114
用户17xxx25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