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邓小平主张用军用飞机搞经营,与英国签约购买生产技术后,却没钱再买设备

风城春史呀 2025-04-26 11:52:28

1979年,邓小平主张用军用飞机搞经营,与英国签约购买生产技术后,却没钱再买设备了,关键时刻,一小国的超大订单,竟让我国度过了危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对航空工业部门的同志讲道:“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快速发展我们的航空工业。”   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1980年,我国航空工业部和英国几家公司签订了改造歼七飞机的合同。   正当一切顺利进行的时候。航空工业部们突然得知,没钱付尾款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军队经费相应减少。部队只能一半儿掰成两半儿花。为了节省开支,空军方面决定放弃改造歼七飞机项目。   可是合同已经签订,预付款也已经打给人家了。所有的项目已经开始,这个时候说不要就不要了,该怎么和英国说呢?   万般无奈之下,有关部门的人员只好联系上英国方面的人。尽管希望渺茫,我方交涉人员还是讲了困难,希望英方能够有所体谅。   结果自然是不尽人意。英方明确表态,如果我们取消订单,将面临1亿的赔偿。   眼看交涉无望,航空工业部也只能召集参与这件事的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商讨解决方案。   为了歼七改造忙前忙后几年的设计师们当然不忍心放弃这个项目。航空部也提出了如果违约要面临的巨额赔偿。   中国人民银行是为项目做担保的部门。他们分析了一旦违约,中国将面临的信誉危机。外交部方面则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的看法,认为这会不利于我国的国际形象。   可是,更现实的问题摆在他们眼前。如果不取消合同,拿不出钱来。取消了合同,更拿不出赔款金额。一个“钱”字真真愁住了负责歼七改的所有人。   就在大家愁容满面,不知怎么解决困境的时候。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像及时雨一样出现了。   这个消息是我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国民带回了的。他告诉航空部:约旦想要买我们的歼七飞机!   相关人员马上想到,如果这笔订单能够接到,那正好可以弥补歼七改项目缺少的资金。   于是,航空部马上就和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成立专项组,准备和约旦方面取得联系。   了解过具体情况以后,我们才知道约旦只是中间人,伊拉克才是真正的买家。当时两伊战争如火如荼,伊拉克方面急需补充一些稳定耐用的航空设备。   我们国家的歼七是仿照苏联米格—21制作生产的。因此,歼七飞机的稳定性和机动性没得说。正在经过装备火控技术的歼7-M性能会更加完善。   也许是约旦方面也听说了我们正在进行歼七改装项目,因此,他们也在谈判的过程中提到了不少改装要求。   这些要求并不简单。但关键地是,约旦方面提出的交货时间太过紧凑。 考虑到可买家的急需,我们最后和约旦方面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82年10月份,中方先交付20架歼七改制飞机。到1984年再交付剩下的飞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次出售的歼7-M完全是赔本生意。因为约旦方面把价钱压的很低。最后达成协议的价钱依然大大低于市场价。   但这样是没办法的事,为了解决困境我们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所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笔“赔本生意”扣开国际军工市场的大门。   第一批交付的时间非常紧迫。负责的成都飞机厂加班加点地和英国合作商沟通。经过一年多的改装、试飞、再改、再试飞,1982年10月,我国飞行人员对飞机进行了全面鉴定试飞。   没想到的是,临近交付期,歼7-M还是出现了问题—地杂波。   不过,这其实属于正常现象。只是当时我们的飞行员并不知道。航空部和飞机厂赶忙一边和约旦进行交涉,一面赶紧想办法改进。   可是无论我们怎么试,依旧有地杂波。巨大的压力之下,有人提出不如让别的国家飞行员试一试看。   这一试才知道,这个情况实属正常,因为别的飞机也存在。外国飞行员的话让我们的负责人员如释重负。   第一批飞机最终如期交付,接着是第二批。到1984年,我国如期完成了和约旦的订单,也完美解决了和英国公司的合作。   这次之后,歼7-M在国际军工市场大受欢迎,我国军工出口成功打开。所有参与歼七改制项目的相关人员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