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德两国企图合围苏联,生死存亡之际,斯大林连发6次急电给毛主席,请求派兵支援,主席却几次三番拒绝,为什么呢?
当时,希特勒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悍然发动战争,紧接着,日本在中苏边境集结了70万兵力,似乎要与希特勒合围苏联。
此种情况下,斯大林是无法淡定了,思来想去,他决定求助中国这个老朋友。
毕竟苏联一直是中国的“老大哥”,危难时刻,中国不可能见死不救。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毛主席在收到他的第一封急电后,并未果断出兵,而是对热河和察哈尔省两地的铁路进行破坏,尽最大能力配合苏联作战。
究其原因,主席是鉴于当时我军的实情,并不足以和日德两国的精锐部队抗衡,唯有以各种方式牵制敌人,才能有效帮助苏联。
果然中国虽未派兵作战,但铁路交通的破坏行动,也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第二次和第三次发电请求派兵支援是在1941年的11月和次年的5月。
当时苏联获取到一封绝密情报,关东军向日军总部建议,计划主动进攻苏联远东及外蒙,形成更加坚固的防御体系。
这封密报顿时让斯大林寝食难安。
因为他知道,此时还在莫斯科抵御德国正面冲锋的苏联红军,根本无暇顾及远东和外蒙的防务。
如果日军真要按此计划执行,苏联将会是一个满盘皆输的局面。
情急之下,斯大林连发两封急电请求支援,但,这次毛主席仍然有礼貌地回绝了。
这让苏联方面很不高兴,在一次重大会议上还不点名地批评中国:又想让苏联打胜仗,又不愿意给予军事支援。
真的是这样吗?
当时毛主席就公开说,不是见死不救,中国当时面临日寇侵犯,根本没有实力援助苏联,只能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事实证明,主席高瞻远瞩,才有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2年7月,希特勒又集结150万兵力开始疯狂进攻苏联南部重镇斯大林格勒,企图截断苏联红军的补给线,进而包抄莫斯科。
与此同时,日本法西斯在苏联远东配合德军进攻苏联的消息也不断传到斯大林的耳朵里。
是真是假,当时斯大林并无判断,但谨慎起见,斯大林还是决定请求毛主席出兵支援。
这次斯大林下了血本,之前他长期将给中国抗战的装备是提供给国民党蒋介石,如今,他在电报中明言,将悉数提供给毛主席。
不过,他需要毛主席派两个师的兵力到蒙古与外蒙的交界地进行接收,当他满怀信心,以为毛主席看到武器会欣然同意派兵前往时,计划再次落空了。
毛主席认为,抗战需要武器不假,但远赴蒙古边界,根本不现实。恐怕是人还未到,就被德国的空军消灭在路途中了,因此,再次回绝了斯大林的请求。
之后,不死心的斯大林又发电两封,一是仍以赠送小批量武器赢得毛主席派兵,二是希望毛主席尽快派兵出征对付日本,牵制日军力量。
但,即便斯大林催得再急,毛主席仍然没有贸然出兵,而是和中央研究决定,派罗瑞卿、杨成武以及吕正操等部,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牵制华北等地的日军,积极打配合战。
后来的形势也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的每一次决策都具有正确性和前瞻性。
直到1943年4月2日,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全面胜利,日军在远东太平洋战场也节节败退,斯大林的心病才去掉。
六次急电,毛主席稳坐泰山,按兵不动,他既没有为了支援他国,而冒险牺牲民族利益,也没有只为国际主义而不顾本国利益。
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主席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尽最大能力帮助苏联,但也绝不让内忧外患的中国深陷泥潭。
历史证明,伟人的目光和战略是正确的,没有毛主席的伟大抉择,就没有抗战的全面胜利!
来源:中国新闻网《斯大林六次电请毛泽东出兵援苏内幕》
作者:姬维珊
编辑: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