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赋闲许久的陈明仁突然成了香饽饽,胡宗南、杜聿明、白崇禧都发出邀请

底层史观吖 2025-04-24 10:31:34

1948年9月,赋闲许久的陈明仁突然成了香饽饽,胡宗南、杜聿明、白崇禧都发出邀请。好友劝陈明仁:“胡宗南那边,千万不要去。” 陈明仁这人,1903年出生在湖南醴陵,家里不算富裕,但脑子活络。1924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算是蒋介石的早期门生。在学校里,他胆子大得很,毕业后跟着东征军到处打仗。先是平商团叛乱,后来又收拾陈炯明,1925年惠州之战,他带着敢死队冲进城里,硬是把仗打赢了,蒋介石高兴得让人吹了三声军号给他鼓劲。抗战来了,他在九江保卫战里死扛日军,拖住对方脚步。1939年昆仑关战役,他带兵夜袭,炸了日军补给线,给第五军开了道。1944年滇西反攻,他又拿下回龙山,指挥得有板有眼。战功不少,可惜他这人太耿直,不会拍马屁,在国民党里老被边缘化,混得不太顺。 到了1946年,陈明仁带着71军去东北打四平,仗打得挺硬,可跟上司闹翻了,没多久就被撤了职,回南京赋闲。这两年,他在家闲得慌,日子过得清汤寡水。谁知到了1948年9月,国民党内战局吃紧,几个大佬突然想起他来。先是胡宗南,西安绥靖公署的老大,派人送来一封亲笔信,请他去西安帮忙。陈明仁合计了一下,胡宗南是蒋介石的铁杆,身边全是自己人,他去了估计就是个摆设,干啥都得看人脸色,想想就头大,最后谢了胡宗南的好意。 没过几天,杜聿明跑来南京找他。这位老兄在东北跟陈明仁共过事,俩人关系还行。杜聿明请他去徐州“剿总”干活,可陈明仁一琢磨,杜聿明上面有刘峙压着,下面邱清泉管着兵,邱那家伙脾气跟火药似的,他自己性子也不软,去了八成得掐架。再说,杜聿明能给的也就是个军长或者啥虚职,没啥意思。陈明仁琢磨完,客气地回了句“谢谢,不去了”。 正当他拿不定主意时,白崇禧那边捎来话,许了他个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武汉警备司令的位子。白崇禧这人精得很,早年在东北见过陈明仁,知道他打仗有两下子。华中这边,黄维、宋希濂兵多将广,可桂系的张淦兵团势单力薄,白崇禧急需陈明仁这种有资历又有本事的将领撑场子。他还瞅准了陈明仁跟蒋介石不对付,觉得这人能拉过来。白崇禧给的职位有实权,陈明仁合计了一下,觉得不错。蒋介石点了头,他也就收拾包袱去了武汉。 到武汉没多久,东北那边彻底崩了,蒋介石急得跳脚,赶紧重建第一兵团,让陈明仁当司令官。这下,他身兼好几个职务,地位蹭蹭上涨,跟黄埔一期的那些牛人站齐了。可惜国民党这时候已经烂到根了,华中防线跟纸糊的似的。1949年4月,解放军过了长江,直奔武汉杀来。陈明仁扛着守城的担子,可一看解放军势头猛得吓人,城里兵又散了心,他心里明白,这仗没法打了。5月16日凌晨,他开了个会,语气沉得像块石头,说局势没救了,下令部队缴械,带着人起义,投了解放军。 陈明仁这一投,武汉解放少费了不少劲。之后,他当上了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接着打仗。1955年,他还拿了个上将军衔,成了新中国军队里的重要角色。从国民党将领到解放军上将,这一路走得可不平坦,但也真挺有意思。他这人,没啥花花肠子,打仗靠实力,关键时候也敢选自己的路。 再说说为啥好友劝他别去胡宗南那儿。其实不难猜,胡宗南那地盘是蒋介石的“自留地”,外人去了就是给人当棋子,陈明仁这脾气,哪受得了这气?再说胡宗南后来在西北打得一塌糊涂,陈明仁要是去了,估计也得跟着吃挂落。杜聿明那边呢,徐州那摊子更乱,刘峙优柔寡断,邱清泉瞎指挥,陈明仁去了也就是个陪衬。至于白崇禧,起码给的权力是真的,虽然最后也没能翻盘,但陈明仁靠这个跳板,硬是给自己趟出了一条新路。 陈明仁这选择,放到当时那乱糟糟的局面里,还真不算糊涂。国民党那时候已经像个破船,咋补都漏水,他没死心跟着沉下去,反倒瞅准机会跳了船,保住了自己,也给历史添了点料。换别人,未必有这魄力。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