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随着中越边境局势的不断升级。在这场战斗中,解放军面对的是一个曾经的盟友——越南,战争的第一天,战场局势就急剧恶化,解放军在越南崎岖的地形中遭遇了出乎意料的顽强抵抗,三天内伤亡超过一万三千人。
1978年底,越南军队越境侵入柬埔寨,推翻了亲华的红色高棉政权。这一举动使中国感到极大的战略威胁。越南的行动不仅激化了中越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对抗,还直接挑战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为此,决定对越南发起一场“自卫反击战”,以警告越南停止扩张行动,并表明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中越边境冲突不断,越南的“反华浪潮”引发了大量华侨的撤离。中国边民多次遭到越南边境军队的袭击,成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随着局势持续升级,军委最终决定在1979年2月17日,对越南发起军事行动。
1979年2月17日清晨,解放军正式越过边境,对越南北部的高平、谅山等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初期的战斗并不顺利,由于越南军队对地形极为熟悉,解放军多次陷入困境。
南北集团的穿插作战任务成为初期战斗的焦点,但由于地形复杂,加之对越军力量估计不足,导致解放军遭受重创。
“怎么会这样?”一名刚刚加入战斗的士兵看着四周起伏的山地喃喃自语。他所在的小队原本应该已经占领了一个关键的高地,但此刻,他们迷失在了越南的密林中。
上级的命令迟迟未传达,而越军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倾泻而下。事实证明,越南军队不仅战术精湛,还极为擅长利用地形进行伏击。
三天内,解放军的伤亡人数迅速攀升至一万三千人,战局急转直下。北集团的67团在安乐地区与越南346师的主力相遇,双方在战术指挥上的疏漏使得这场战斗异常艰难,计划中的穿插任务未能如期完成。
高平战役是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一个转折点。这座位于越南北部的城市,成为解放军与越军激战的中心。
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七天,副司令吴忠接到上级命令,决定集结南北两集团军,对高平展开总攻。战斗异常激烈,解放军与越军在狭窄的山地地形中展开肉搏战。随着战斗的进行,解放军逐渐占据上风,但伤亡惨重,仅在高平一役中,解放军就损失了4000余名士兵。
“他们无所畏惧。”日本战地记者三野正洋如此描述解放军的士兵。他记录下中国士兵在面对死亡威胁时展现出的无畏精神,但同时也指出,高平战役暴露了中国军队在战术准备上的不足。这种轻敌心理和对越军实力的低估,导致了前期的严重损失。
在2月24日的最终突击中,解放军依靠强大的炮火优势成功攻陷高平,但代价是惨重的。在战后总结中,解放军的指挥部意识到战术上存在的明显问题,尤其是在通信和后勤方面。
高平战役之后,解放军的目标迅速转移至越南北部的另一个战略重镇——谅山。谅山的失守将直接威胁到河内的安全。越军意识到这一点,调集了大量兵力进行顽强抵抗。然而,在经过前期的教训后,迅速调整战术,通过集中炮火打击摧毁了越南的防线。
随着谅山战役的展开,越南军队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战斗至2月底,解放军已经逼近谅山外围,越军的阵地几乎全部被突破。
2月27日至3月初,解放军以大口径重炮为主力,集中攻击越南的关键据点。日本记者三野正洋在谅山战役后评论道:“越南士兵的恐惧已经显而易见。”
尽管越南军队依然顽强抵抗,并依靠游击战术对解放军造成一定损失,但整体战局已无可挽回。3月上旬,解放军成功控制了谅山,越南军队撤退,战事进入尾声。
尽管中国军队在战术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战争也暴露了解放军在后勤保障和通信上的诸多问题。由于越南北部地形复杂,公路稀少,再加上越军的游击战术,解放军的后勤补给系统遭遇了巨大困难。
一名后勤军官回忆道:“弹药总是供不应求,我们的前线士兵不得不 ration(配给)每一颗子弹。” 更糟糕的是,由于通信不畅,很多弹药供应到达前线时,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此外,天气和地形的限制也让部分后勤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尤其是在谅山和高平的战斗中,前线部队甚至不得不提前数天储备弹药。
通讯不畅也成为了致命问题,导致前线指挥官无法与后方协调作战计划。许多士兵在遭遇敌军伏击时无法及时得到支援,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
越南军队虽然在战争初期拥有强大的火力和顽强的意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失误和后勤短缺使其逐渐处于劣势。越南的精锐部队346师在高平战役中几乎被全歼,随后谅山战役中也损失惨重。
根据越方的统计,越南军队在整个战争中损失超过5万人,而中国的统计则显示越南军队的伤亡接近10万人。这场战争不仅对越南的军事实力造成了严重打击,也使其经济倒退了二十年。
战争的残酷也让人们认识到和平的宝贵。无论是解放军的将领,还是在战争中献出生命的普通士兵,所有人的牺牲都提醒着后人,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