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9月,喜马拉雅山“风雪最大之地”中印两军上万人激战4天3夜!印军1个山地旅及1个炮兵旅,对我军1个加强团! 1967年,印军再次选择向中国边境发动侵略,这次他们的目标是乃堆拉山口。 这一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部,海拔高达4730米。 印度的决策者认为,1962年的失败源于物资匮乏,而这一次,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之前,中国政府已多次要求印度停止在边境修筑工事及非法侵入。 然而,1967年,印军开始在乃堆拉山口附近修筑三层铁丝网。 中国边防部队要求印方撤回工事。 9月,印度恢复了修建铁丝网的工作,且并未理会中国的警告。 随后,中国与印度政府进行了正式交涉,印方暂停了相关工作。 然而,仅仅两天后,印军又恢复了修建工作,此举终于彻底激怒了中国边防部队。 由于当时的边境协议,双方虽然有冲突,但并未开枪。 9月11日,印军第112山地旅一个连的110名士兵分两路进攻,通过侵入乃堆拉山口的中国哨所。 中国军队未率先开火,但当印军继续逼近并开火时,局势迅速恶化。 接到指令后,中国前沿阵地立即进行还击。 印军的进攻一开始就遭遇了中国军队的强烈反击。 中国守军立即展开猛烈的炮火。 印军57名印军官兵当场被击毙。 而中国军队继续攻击印军在中国境内修建的非法工事。 仅仅7分钟的交战,印军一个连几乎被全歼,67名士兵丧命。 印军对此并不甘心,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炮击。 然而,中国军队的炮兵部队采用集中优势火力摧毁印军的炮兵阵地。 在随后的几天里,印军的炮兵阵地和指挥所几乎被彻底摧毁。 战斗持续了四天三夜,中国方面共击毙印军607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包括轻机枪、冲锋枪和步枪等。 而中国方面共有123人伤亡,其中32人牺牲。 解放军在胜利之后依然将印方士兵遗体和缴获的武器归还,并提出和平的意愿。 然而,尽管表面上印度表现出一定的和解姿态,背后却依然企图在暗处继续挑起冲突。 就在中国国庆节的庆祝活动进行时,印军再次在卓拉山口发动侵略。 印度在上次与中国的对峙中未能占得任何便宜,此时,印度决定选择亚东县的卓拉山口突破,这一地区成为印度进攻的理想目标。 印军认为,若此次行动失败,印度军队可以随时撤回锡金境内,不会遭受过多损失。 然而,当天上午,一名印军中尉带着8名士兵从其哨所出发,直接向中国的边防哨所推进。 印军士兵手持廓尔喀军刀。 当他们接近中国的边防阵地时,亚东独立营的3连及11师31团炮3连的部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 中国的边防战士经过严格训练,尤其是在近身格斗方面。 印军士兵挥舞廓尔喀弯刀向中国战士发起攻击,而中国边防战士则用三棱刺刀和枪托进行还击。 战斗迅速升温,印军的攻击未能奏效。 廓尔喀部队,在印度军中长期以来享有“战无不胜”的美誉。 廓尔喀人以勇敢、果敢和高超的山地作战技巧著称,曾多次参与英国和印度军队的作战。 然而,中国战士展现出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印军的预期,几乎在短时间内便打退了印军的进攻。 然而,印军中尉因不甘失败,竟拔枪向中国战士开火。 中国战士不得不作出自卫反击。 几名印军士兵在近距离的火力交锋中当场倒下。 随后,印军其他部队为支援前线部队,开始向中国边防阵地发射迫击炮。 尽管印军使用了81毫米和51毫米迫击炮进行猛烈轰击,中国边防部队迅速展开反击。 中国边防部队借助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56式步枪和冲锋枪,展开火力压制。 印军逐渐陷入困境。 在我方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作战下,印军的抵抗逐步崩溃。 最终,印军全线溃败,退回了锡金境内。 整场战斗历时近9个小时,最终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击毙或击伤印军约195人。 中国成功制止了印度的挑衅,并且将局势完全压制住。 印度虽然在国际上多次寻求支持,但未能改变自身在中印对抗中的劣势。 中国始终坚守对领土的主权立场。 虽然印度一方面积极与美国合作,另一方面也在全球外交中寻找立足点,但这些手段并未能带来实质性的突破。 相反,印度对中国的敌视,反而使其未能得到预期的支持。 此后,中国不仅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展现了开放与合作的姿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相比之下,印度在处理边境问题时,依然固守对抗的立场,未能摆脱局限。 参考文献:[1]唐璐.乃堆拉山口开放后对中印缅孟区域合作的几点思考[J].南亚研究季刊,2003(4):6-11
中美为啥打不起来?根本不是国力拼不过,而是海空军实力摆在那儿! 2016年那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