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一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4-18 18:27:52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拿着一张80多年前的欠条,对工作人员说道。 一九三零年的鄂北山区笼罩在战火硝烟中,红一军刚在阳平口打了个漂亮仗,可战士们肚子里没几粒米,好些小伙子饿得直打晃。 队伍里管后勤的涂队长急得嘴角起泡,上头说要扩充三百号人,可这多出来的嘴拿啥填饱?眼瞅着就要断炊了。 涂队长带着人挨家挨户敲门借粮,山洼洼里住着的杨长银老汉推开自家门板,瞅见门口站着几个穿灰布军装的年轻人。 领头那个说话和气得很,说是红一军要跟老百姓借粮。杨老汉二话不说钻进里屋,抱出个沉甸甸的陶罐子——里头是他攒了大半辈子的三百块银元。 又连夜翻山找亲戚凑了一百块,凑成四百整数塞给红军。 要说这四百银元的分量,搁现在能顶普通人家两年的嚼用。那年头在汉口码头扛大包的壮劳力,一个月也就挣十来块。 可杨老汉觉得值当,他亲眼见过白军进村抢粮,红军却是打欠条借粮的。临走时涂队长红着眼眶立字据,白纸黑字写着“红一军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的落款,还按了个鲜红的手印。 这张泛黄的纸片在杨家传了三代人,杨老汉临终前把孙子杨明荣叫到床头,千叮万嘱要收好这张纸:“这不是要债的凭据,是咱家给革命出过力的见证。” 转眼到了二零一五年,杨明荣的老伴查出重病,家里积蓄像漏了底的米缸。他蹲在门槛上抽了三袋旱烟,翻出藏在房梁缝里的铁皮盒子。 孝感市政府办事大厅那天来了个庄稼汉,工作人员瞅着这个衣裳打补丁的老汉,接过他颤巍巍递来的旧纸片。泛黄的毛边纸上墨迹洇开了些,可“四百大洋”几个字清清楚楚。 值班科长赶紧翻县志查档案,果然在《孝感军事志》里找着记载:一九三零年红一军某部在当地确有筹粮记录。 市里开了三次专题会,要按银元折算,一块大洋现在能买五十斤大米,折合人民币一百来块。可有人提出该算利息,有人主张考虑物价涨幅。 最后还是按四百倍现价兑了四万块,当天就打到了杨明荣的存折上。拿到钱的老汉蹲在银行门口抹眼泪,他没想到过了八十五年,政府真认这笔账。 这事传开后,网上吵得热闹,有人说四万块太少,该按古董价算;也有人翻出老照片,讲当年红军穿着草鞋打仗的故事。 博物馆的人上门找过杨明荣,说这欠条能进革命历史展馆。老汉摆摆手:“还是留给子孙当个念想,让他们记着老辈人怎么过来的。” 如今那张欠条用玻璃框裱着挂在杨家堂屋,逢年过节,村里后生来串门总要听杨明荣讲古。说书似的从民国十八年大旱讲到红军进山,从四百银元说到四万块钱。 末了总得补一句:“钱财是死的,情义是活的。当年红军舍得命,咱百姓就舍得钱,这本账哪是算得清的?” 资料来源:孝昌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 县财政:被确认后兑付现金——人民网

0 阅读:40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