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奥拉股份科创板IPO申请被受理。
在申报IPO最后一轮股份转让中,奥拉股份的估值达到了100亿元。而此次冲刺科创板IPO,奥拉股份也是抛出了一份30.07亿元的募资计划。
那么,奥拉股份成色如何?
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其营收分别为4.05亿元、5.02亿元和2.2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81.7万元、-10.96亿元、-4.66亿元。
然而,巨额的亏损并不是奥拉股份最大的问题。
业绩之外,奥拉股份还存在着客户集中度较高且客户单一这个问题。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奥拉股份对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6.55%、98.93%、98.01%和97.13%,其中,来自第一大客户的收入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85%、92.26%、84.41%和63.66%。
此前,“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已经给市场深深上了一课,在失去第一大客户华为之后,寒武纪的业绩连续三年原地踏步,并且至今还在“泥潭”里挣扎,至于何时盈利,更是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很显然,奥拉股份也没有寒武纪这样的好运气。
在经历过多轮问询之后,2024年的5月27日,公司和保荐人最终决定撤回了发行上市的申请。
市场推测,奥拉股份折戟科创板正是因为巨额的业绩亏损。
撤回IPO申请之后,短短三个月,奥拉股份就借道双成药业冲击主板市场,足见业绩压力之大,是否有对赌也尚不得知。
但是,如此急迫的上市,也透露出了一些问题。
当然,如此操作的也并非奥拉股份一家。一家此前申报科创板IPO而后终止上市进程的数模混合芯片企业人士曾向财联社表示,“我们在商业模式上跑通了,就是2023年行业低谷期亏损严重,今年的政策是企业必须正利润才能上市。”
从以前的“非科创板不上”,到近期开始四处寻找并购机会。背后的原因是,企业IPO撤单之后,相应的对赌、回购等条款的自动恢复,即便是没有类似的条款,但是在连年亏损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压力山大。
而选择被并购,也是因为一些老股东退出的意愿强烈,因此一些公司也只能在市场上寻找并购的机会,从而让部分股东顺利退出。
面对市场蜂拥而来并购,监管层面也是加强了监管。11月1日,上交所发布了《并购重组典型案例汇编》,其中明确表示,在鼓励并购重组的同时,始终对各类不当并购交易高度关注、从严监管。
侃见财经认为,对于一些业绩较差,未来增长预期不明朗的企业,实施并购重组的应该予以有条件的通过,或者拒绝通过。原因是,这些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这条路,炒高市值,而在此期间,多数中小股东不能辨别真伪。以至于,并购成功之后,业绩迟迟不能兑现,最终严重地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