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遇挫则转隐退:陶、孟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何相似之处? 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

你好爆爆呀 2024-03-27 11:45:32

仕途遇挫则转隐退:陶、孟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何相似之处? 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流派,其肇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盛唐时期,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诞生了难以尽数的经典名作。 陶渊明与孟浩然生活的年代相隔三百多年,他们所处的王朝、社会背景截然不同。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表达,以及艺术诉求方面,他们有着神奇的“默契”。换言之,陶渊明与孟浩然田园诗歌的创作存在较多相似之处,他们在某些层面实现了诗歌艺术创作的“殊途同归”。 庸讳言,陶渊明和孟浩然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也是顶级的文学家和诗人。陶渊明出自官宦之家,其祖父曾经做过太守。因此,陶渊明属于传统意义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士子。 但受困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陶渊明最终在仕途中的经历并不完满,而从彭泽县令上辞官的他,最终归入山野、隐入民间,成为真正的田园主人。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其很好地展现了陶渊明嫌恶官场风气,渴望重返田园的心情。这种心情犹如“鸟儿眷恋旧时的树林,鱼儿渴望回到熟悉的水中”那般。由此可见,在仕途不顺、心态变化之后,陶渊明真正实现了“归园田居”,找到了美好感觉,这本身就是陶渊明内心的渴望与需求。 孟浩然年轻时渴望出仕,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自此一生皆布衣,在隐遁、流浪、旅行的过程中了此一生。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其虽然带着自嘲、不甘的情绪,但终究反映了孟浩然难以入仕的无奈、悲愤,以及落寞。 在与仕途绝缘后,孟浩然寄情于山水田园,与四方才子相交,将诗歌、文字作为生命的伴侣。而最终,在无缘仕途的失落和无奈后,孟浩然在“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生趣,可谓求得圆满。 单就这一点看,在经历仕途的不顺和打击后,陶孟二人不约而同地走向田园,那里或许才是他们心灵栖息的港湾。 回溯陶渊明和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可知,他们在人生道路方面颇有些相似之处。 陶渊明虽然做过一些小官,但基本上为官场、世俗所不容,在他从彭泽县令任上隐退之后,余生便专心致志于田园生活,将诗歌、文学作为生活的主线。 孟浩然虽然早年试图入仕,但屡屡碰壁,终其一生都与仕途绝缘。陶渊明与孟浩然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皆以隐士自居,恬然自安地享受着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体验转化为诗歌素材,留下了不少传世名篇。 《饮酒二十首》其五就是真淳恬淡的“饮酒诗”,堪称陶渊明心境的真实写照,即醉情于田园山水之间,以天地万物为主宰,摆脱世俗的困扰,找到心灵的归宿。 与陶渊明类似,孟浩然青年时期也有一腔报国之热情,但屡屡仕途碰壁。 进入四十岁的孟浩然,已经变得无欲无求。在归隐田园的过程中,他的诗歌也成为他心境的写照。 比如,他用“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晚泊浔阳望庐山》)写庐山之美。 发思古之幽情,显得格外平淡,在山水田园中表达自己的心绪,生动而有趣。再比如,“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田园作》)刻画了田园淳朴风格,颇具农村生活气息,自然而随性。 陶渊明创作的一百多首诗歌,多以“五言”形式完成,大都淳朴、直观、古拙、自然,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比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三,描写在南山下种豆的情景,娓娓道来、生动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完全是诗人行为、心态的直观展露,可谓“妙趣天成”。 与盛唐时期不同,陶渊明时代的五言诗并无严格的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之风,多以诗人的即兴创作为主,抒发情感,展现心境,生动而纯真。 与之相比,孟浩然在创作生涯中也以五言诗见长,他和王维一道,将五言山水田园诗推向了真正的高峰,后世再难企及。 孟浩然描写春日的夜雨、夜风和夜景,融真实场景和梦境中的想象力于一体,真淳而质朴,看似平易浅近,实则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充分显示出诗人驾驭五言诗的深厚功力。 可见,陶渊明和孟浩然都钟情于五言诗的创作和表达,将其作为田园诗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五言诗的发展空间。 总结: 作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开山祖师,陶渊明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声名鹊起,但彼时的他对于名望、荣誉并无太大兴趣,而这种恬淡、自然、淳朴的心态也完整展现在诗歌创作中。 可以看出,陶孟二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各具特点,但孟浩然显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陶渊明的诗风,并真正将其发扬光大。在“隐居”的状态下,孟浩然循着陶渊明的脚步前行,将田园和自然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

0 阅读:7
你好爆爆呀

你好爆爆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