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合理的,增程车的电池越来越大,也是看中了一部分市场需求。
增程车跟纯电车相比,就是多了一个发动机,发动机烧的是汽油,只能用来发电,不能直接驱动车辆,你可以把增程车理解为自带燃油发电机的纯电车,没有续航焦虑。
为什么有人会买增程车?
两个原因:1、不想有续航焦虑;2、想享受纯电车的驾驶感受,包括各种科技配置,比如智驾。
这两个需求合在一起,纯电车和插混车都给不了,只有增程车可以。
有人认为增程车是脱裤子放屁,给纯电车加一个发电机,拿汽油来发电,这叫什么新能源车?
但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增程车大多数时候是用纯电行驶,并且可以充电。
能充电谁还喜欢加油?除非跑长途,充电的成本比加油贵多了,一般来说,一升汽油能发3~3.5度电,一升汽油算7元,用汽油发电,成本是2~2.33元/度电。
只要充电价格低于这个就是电便宜,家充电价只有0.5元/度,是最便宜的,所以在城市中行驶,增程车都喜欢回家充电,便宜嘛。
如果家里没有充电桩的,那就去商业充电桩充电,差不多1块钱左右一度电,那也比汽油发电便宜一半以上。
增程车即使是跑长途,在高速服务区依然可以看到增程车在跟纯电车抢充电桩,不为别的,就为了省钱。
不管是多贵的新能源车,只要开久了,车主都会斤斤计较,哪里电价便宜两毛钱,就去哪里充电,看起来很抠门,实际反映的是增程车主对大电池的渴望。
现在的主流中高档增程车的纯电续航里程最高的是200~300公里,像问界M9、理想L9都是这个纯电续航里程。
这个续航里程在城市中行驶,基本上是够用了,就算你每天通勤50公里,也能用四到六天。
但是如果跑长途,这个续航里程就不太够用了,就有人希望增程车的电池做大一点,纯电续航能做到五六百公里最好。
事实上的确有厂家这么干,听说市场上增程车电池最大的容量做到66度,纯电续航里程为450公里,而且配的还是800V超充平台,15公钟时间就能充300公里的里程。
如果增程车真这么做,可能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这个市场容量特别小。
本来增程车就是个小众市场,以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看,增程车销量在新能源车中占比约9%,远远不如纯电的58%和插混的34%。
就算真有厂家把增程车的电池做大,做得跟纯电车一样,销量也不会高。
增程车的内部结构比插混车简单,做增程车的往往是新势力企业,做插混车的大多是传统汽车厂商,同时做增程和插混的企业是很少的。
增程车卖不过插混车,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增程车的燃油经济性不如插混车,在城市中行驶,增程车和插混车都可以当成纯电车,区别就在于高速行驶,尤其是亏电行驶时,增程车的油耗明显高于插混车。
如果增程车把电池容量做大,那么增程车的油耗可能会下降。
增程车在高速行驶时,如果电池的容量用尽了,就会启动发动机来充电,但是发动机充电的速度比不上汽车耗电的速度,这个时候油耗就会很高。
如果电池容量够大,在长途行驶时,车主可以通过充电去补能,就相当于开纯电车跑长途一样,不同的是,增程车没有焦虑,哪怕没电了,再启动发动机充电。
也就是说,增程车加大电池容量,那么发动机用汽油发电的机会就会更少,发动机作为发电的设备,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但这种思路其实是矛盾的,或者说就叫脱裤子放屁,就为了那个所谓的没有续航焦虑,要多花很多钱买个大电池的增程车,然后运用的场景又很少,销量肯定不高。
那还不如买个续航高的纯电车呢,规划好充电路线,只要计划好,永远留20%的电不动,开纯电车跑长途同样不会有续航焦虑,用规划来弥补弱点。
其实增程车定位是比较尴尬的,插混车跑长途时就像一台燃油车一样,这让很多车主能够熟悉与过渡,增程车跑长途与纯电车类似,就多了一个发电的发动机,电池同规格之下,增程车理论上比纯电车要贵,毕竟多了配件。
增程车走大电池发展之路,我认为能够满足一部分车主的需求,但这本身就是个小众市场,这种思路很难普及,也就是说做不大,但增程车的这种发展路线跟进步还是倒退没有关系,只跟市场需求有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