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科举初创,到清末光绪年间废止,这一千三百多年里,科举是普通人逆袭、朝廷选官的核心通道。
每一届科举就出一个状元,难度比现在考清华北大难上百倍 —— 毕竟清华北大每年还招几千人,古代一次科举录取的进士,最多也就百十人,状元更是 “独一份” 的存在。
文状元要饱读诗书、能写锦绣文章,武状元得弓马娴熟、懂兵法谋略,能当上其中一个,就够光宗耀祖了。
可中国千年科举史上,偏偏有这么一个人,既拿了文状元,又夺了武状元,成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双科魁首。他就是唐朝的郑冠。
古代一直有 “文武相轻” 的传统,文人觉得武将 “粗鄙无文”,武将瞧不上文人 “手无缚鸡之力”,郑冠是怎么打破这种偏见,在极为艰难的科举道路上,同时拿下文武双科状元呢?
隋朝虽然发明了科举,但真正把它完善成体系的,是唐朝。唐朝的文科科举分 “常科” 和 “制科”:常科是固定考试,比如考儒家经典的 “明经科”、考诗赋策论的 “进士科”;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的科目,比如 “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相当于 “特招”。
其中最 “卷” 的当属进士科 —— 因为考的是真本事:既要会写 “应试作文”,比如赋、诗,又要懂 “国家大事”,策论,分析时政、提出对策,还得有扎实的文学功底。
唐朝 290 年历史里,开了 268 次文科科举,平均每次只录取 27 人,年均不足 23 人。
考进士有多难?民间谚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中明经(背经考试)已算大器晚成,五十岁中进士却仍算年轻。
白居易29岁中进士,曾写“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自夸;可若他中了状元,那句“最少年”怕要换成“第一流”。
而唐代的武科,则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了打破军功贵族的垄断,选拔实用将领,特意开创了武举。
与后世想象的不同,唐代武科绝非“花架子”,而是真刀真枪的选拔。
据《通典》记载,武科核心科目包括骑射:不是站着射箭,是骑着马射移动靶,马跑起来颠簸,箭要射中靶心,稍微手抖就没戏,比现在的射击比赛难多了;
马枪:骑马用长枪刺靶,既要有力气戳中,又要精准,考验的是 “马上实战能力”;负重:背着几十斤的重物走路,测的是体力 ,古代打仗没有机械化,体力不行连盔甲都穿不动;
兵法策论:写一篇关于军事的文章,比如分析《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或者给一场战役提策略,写“如何灭突厥”的论文,相当于 “军事理论考试”。
唐代武科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副之策略”,同时对考生外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因此武举能考上的,绝对是文武兼修的狠人。唐代名将郭子仪便是武举出身,后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传奇人物。
郑冠在史书记载中颇为低调,主要信息来自《太平广记》和《登科记考》(古代的“科举录取名单”)。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他参加进士科考试,试题为《丽龟赋》,出自《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凭借出色的策论和诗文,郑冠一举夺魁,成为当年进士科第一名。
按照唐代惯例,这位新科状元被授予官职,开始了他的仕途。
官都已经当上了,令人不解的是,五年后的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已经成为文官的他再次走进考场,参加“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的武科考试,竟然再夺第一!
关于郑冠的出身,学者推测他可能出自“荥阳郑氏”——唐朝顶级的士族门阀之一。
唐朝289年历史,荥阳郑氏11人当宰相,平均每26年出一位;
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的“上殿半朝郑,下殿满床笏”的谚语。在科举方面,郑家出了百多位进士,十余位状元。
郑冠若果真出自荥阳郑氏,家里既有条件请名师教他读儒家经典、写诗文,也能请武师教他骑马射箭、练武功,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文武双修’提供了可能”。
那么已经成为文科状元的郑冠,为何还要去考武科?
这需要从时代背景寻找答案。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境不宁,藩镇割据,朝廷急需既懂治国又通兵法的人才。
文科出身的官员,如果还精通武艺兵法,更容易被重用,比如镇守地方、带兵平叛。
对郑冠个人而言,可能不甘心只做“文弱书生”,而立志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从时间线看,他中文科状元后先做了几年文官,可能觉得“光靠文不够”,才决定考武科,或许就是为了更好报效国家。
可惜的是,关于郑冠后来的经历,史料记载很少。只知道他中了武科状元后,官做到了 “户部郎中”。
这是个从五品的官,负责管理国家的户籍、财政,不算顶级高官,但也不算低。
为什么记载这么少?主要是因为唐朝中晚期战乱太多,很多官员的档案都遗失了。
或许郑冠可能没有参与 “平定藩镇”“抵御外敌” 这样的 “大事件”,所以没被史书记载太多。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 “传奇性”, 毕竟光是 “千年唯一文武双科状元” 这个头衔,就足以让他在科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枪压群雄,一笔动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属于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