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徐达把元顺帝围困在开平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常遇春十分不解,问徐达难道不怕朱元璋怪罪吗?徐达却说:“放了他,主上才不会怪罪我们!”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在开平围城战中做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故意放走已成瓮中之鳖的元顺帝。这个看似愚蠢的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智慧?为什么明知可以立下不世之功,徐达却选择”放虎归山”? 1368年,明军北伐进入关键阶段。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包围了元朝在漠南的最后据点开平,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被困城中。这时的元朝已经是强弩之末,开平城内粮草断绝,士气低落,只要明军发起总攻,生擒元顺帝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徐达这个人跟常遇春不一样。常遇春打仗靠的是一身武艺和满腔热血,人送外号”常十万”,意思是他一个人能顶十万兵。而徐达虽然也能打,但更厉害的是脑子,他考虑问题总是比别人想得更远。 就在胜利唾手可得的时候,徐达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通的决定。他悄悄撤走了城北的一支部队,故意留出一个缺口。果然,元顺帝发现了这个机会,连夜带着残部从缺口逃走了。 常遇春当时就炸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抓住元顺帝就能彻底结束这场战争,功劳大得没边。他跑去质问徐达,难道不怕朱元璋怪罪吗? 徐达的回答让人深思:“放了他,主上才不会怪罪我们!”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但仔细一想就明白了。徐达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格。朱元璋这个人疑心重,最怕的就是功臣太强。你想想,如果徐达真的抓住了元顺帝,这功劳得有多大?那可是活捉敌国皇帝的盖世奇功,说不定连朱元璋都要忌惮三分。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例子太多了。韩信、岳飞这些名将,哪个不是因为功劳太大而惹来杀身之祸?徐达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宁可放走元顺帝,也不愿意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事实证明徐达的判断是对的。元顺帝逃到漠北后建立了北元政权,但那已经不足为患了。偏远的草原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强大的政权,北元只能在蒙古高原上苟延残喘,再也威胁不到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听说元顺帝逃走的消息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大加赞赏。他封徐达为魏国公,还赐了免死铁券。这说明什么?说明朱元璋其实也不希望徐达的功劳太大。 徐达的这个决定看似损失了眼前的功劳,实际上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他明白在专制制度下,臣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有多微妙。功劳适度可以获得赏赐和信任,但功劳过度就可能招致灾祸。 相比之下,常遇春就没有这种政治敏感性。他为人直爽,想法简单,只知道打仗立功。虽然朱元璋也很信任他,但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突然暴病身亡了,年仅四十岁。有人说这是巧合,有人说这是必然。 徐达却活到了洪武十八年,享年五十四岁,算是明朝开国功臣中结局最好的几个人之一。他病逝后,朱元璋亲自写墓志铭,追封他为中山王,给了极高的哀荣。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聪明人不是不会立功,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立功,什么时候该收手。徐达放走元顺帝的决定,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他用一次看似失败的选择,换来了一生的平安。 开平围城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军事策略,实际上揭示的是政治智慧。在那个时代,能够善始善终的功臣寥寥无几,徐达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会打仗,更在于懂得进退之道。 徐达放走元顺帝这个决定,你觉得是明智还是愚蠢?在功名利禄和保命之间,古代功臣该如何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背后的人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