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宋军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积弱”,但很少有人知道,熙宁十年(1077 年)春,一位宦官在西北战场创下了震撼河湟的奇迹 —— 李宪在六逋宗之战中,以六万宋军大破十万蕃部联军,生擒首领冷鸡朴,从此让洮岷一带的吐蕃部族彻底臣服。这场被历史烟尘半遮半掩的大捷,藏着北宋拓边最热血的一面。
熙宁十年二月,熙州(今甘肃临洮)的春意还没驱散寒意,边境斥候就带来了急报:蕃部大首领冷鸡朴集结了兀冷、汪洛施等六部族兵力,号称十余万,已占据露骨山(今白石山)下的六逋宗城,正准备南下劫掠。
此时的熙河路刚设置五年,是王安石变法 “断西夏右臂” 战略的核心据点。这里吐蕃部族林立,仅古渭一地就有蕃兵数十万,冷鸡朴更是其中最凶悍的一支。前一年他刚击败宋将景思立,声势正盛,蕃军所过之处,汉民村寨纷纷弃田逃亡,熙州城内外人心惶惶。
时任熙河路经略使的李宪面临着两难:朝廷刚接到王韶 “用众不如用寡” 的奏议,反对大规模用兵;而麾下诸将看着城外漫山遍野的蕃军帐篷,也难免面露惧色。这位宦官出身的统帅站在城楼上,手指地图对诸将说:“冷鸡朴虽众,却各部人心不一,这正是破敌之机。”
战前军事会议上,一个意外的提议打破了僵局 —— 三年前归降的吐蕃贵种木征,主动请求出战劝降旧部。帐内立刻响起反对声:“蕃人反复无常,万一他临阵倒戈怎么办?”
李宪却眼前一亮,拍案定下计策:“羌人天性畏服贵种,这是他们的软肋!” 他当即下令给木征换上最华贵的吐蕃服饰,配金鞍宝马,让其率百名亲信骑兵出阵。同时秘密部署:种谔率左军从岷州迂回,韩存宝领右军正面列阵,姚麟的前军埋伏在山谷两侧,自己亲率中军坐镇指挥,形成五路合围之势。
决战前夜,冷鸡朴在六逋宗城饮酒誓师,他对着部下吹嘘:“宋军主帅是个宦官,诸将各怀异心,此战必能踏平熙州!” 他没料到,李宪早已派蕃将包顺带着亲信潜入蕃军营地,暗中联络不满冷鸡朴强征的部族。
二月十七日清晨,露骨山下的河谷中,两军列阵对峙。冷鸡朴骑着黑马出阵叫骂,蕃军阵中鼓声雷动,十余万人马如黑云压城。宋军阵前突然响起不同的号角,木征身着锦袍,头戴金冠,缓缓走出队列。
蕃军阵中瞬间安静下来,先是前排的士兵纷纷放下武器,接着蔓延成整片阵营的骚动 —— 木征是吐蕃赞普后裔,在蕃部中威望极高。“那是木征王子!他归顺大宋了!” 呼喊声此起彼伏,冷鸡朴的亲信挥刀斩杀逃兵,却根本止不住溃散的势头。
李宪抓住时机,下令擂鼓冲锋。姚麟的伏兵从山谷中杀出,弓箭手万箭齐发;种谔的左军如尖刀般插入蕃军侧翼,据《种太尉传》记载,仅他一部就斩首七千级;木征则带着旧部直扑中军,冷鸡朴的卫队瞬间瓦解。
激战从清晨持续到午后,蕃军尸横遍野,冷鸡朴在逃亡中被宋军裨将斩杀。当他的首级被挑在长枪上示众时,残余蕃军彻底崩溃,纷纷跪地请降。此役宋军共斩杀俘获万余人,收降蕃部十万七千帐,创下熙河开边以来的最大胜利。
捷报传到开封,宋神宗龙颜大悦,破格提拔李宪为宣政使,种谔、姚麟等将均获晋升。但朝堂上也响起质疑声,有大臣上奏:“此战耗费粮草三百万石,动用民夫二十万,得不偿失。”
但西北的局势很快证明了此战的价值。冷鸡朴战死的消息传到青唐,吐蕃首领董毡大为恐惧,立刻派使者带着贡品入宋称臣,此后数十年一直向宋廷纳贡。洮岷一带的蕃部纷纷上表归附,李宪趁机在当地设置蕃学,推广汉法,又开辟茶马互市,让蕃民 “以马易茶,以布换粮”。
曾任岷州通判的官员在笔记中记载:“战后三年,洮河两岸不闻兵戈,汉蕃百姓共居市井,昔日战场化为良田。” 熙河路的防线从此推进到黄河边,为后来北宋对抗西夏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宪以宦官之身,巧用心理战瓦解敌军,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智慧;而木征的归降与蕃部的臣服,更证明了 “以蕃制蕃” 策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