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用AI探索,爱奇艺想让 「内容新生」

文丨阑夕几乎是毫无意外的,SORA 2又让AI视频圈乱成了一锅粥,更准确的说,应该是AI短视频。这当然要归功于OpenA

文丨阑夕

几乎是毫无意外的,SORA 2又让AI视频圈乱成了一锅粥,更准确的说,应该是AI短视频。

这当然要归功于OpenAI的「骚操作」,跟SORA同名的社交类APP突然在应用商店上架,很有「AI版抖音」的味道,这也意味着OpenAI要让SORA走上短视频化这条战略路径,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然而仅仅把时间拨回到一年半之前,初代SORA给影视行业带来的震撼仍然历历在目,兴奋、焦虑、担忧,传统影视要变天的哀嚎声遍布网络,彼时鲜少会有人质疑视频生成大模型对影视生产力的颠覆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初代SORA首发后便陷入了漫长的沉寂,倒是像Veo 3和Seedance这样的后来者奋起直追,不断刷新着市场对视频大模型能力的认知,在过去一年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模型商开始以举办AI比赛的方式去验证模型能力。

SORA APP的诞生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大模型的奖惩机制,注定了它的能力是被「用」出来的,训练数据越多,迭代也就越快,考虑到已经没有第二个载体能像短视频这般吸引如此高的参与度,SORA的短视频化也就显得不意外了。

短视频化固然是一个可预测的方向,却未必能代表产业的上限。

比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一众流媒体平台不约而同地接替模型商开展各类AI创作比赛。就在9月底,爱奇艺更宣布要在平台上推出「AI剧场」 ,一切的一切,都在向行业释放着极为明确的信号:

接下来,影视级AI内容已经在路上。

· · ·

早在今年7月,爱奇艺就已经因为举办「与AI共生」短片创作大赛刷了一波存在感,没有设置任何参赛要求,只要是年满18岁的创作者,都可以用Veo 3或是Seedance 1.0 pro来进行AI视频创作,并有机会拿到600-3000美元不等的奖励。

这轮赛事的作品篇幅是1-5分钟,贴近普通人使用视频大模型的习惯,爱奇艺为此专门设立了赛事交流群和不定期培训帮助参赛者更熟练地运用工具,完成从入门到进阶这一步。从目前官方公布的数据看投稿者踊跃:已经有超2200个团队(个人)报名,报名者来自超20个国家和区域。

然而仅仅两个月之后,爱奇艺联手曾斩获奥斯卡的华人摄影大师鲍德熹官宣推出「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并广发英雄帖开设创作营征集创意,第一批篇幅在15分钟以上的AI影视作品,预计最早将会在明年一季度上线。

从如此紧锣密鼓的动作,不难看出爱奇艺背后的绸缪:既然视听领域的变革已经是必然的趋势,那不妨就用AI来探索一下,影视行业未来究竟拥有怎样的可能性。

具体来看,所有通过创意评选阶段的30支参赛团队, 会在爱奇艺接受为期一周的集训,最终会有15支队伍的创意会投入成片创作,预计2026年Q1会爱奇艺上线播出。而引入像鲍德熹这样的传统影视工业标杆人物,就是要全方位地向参赛者提供指导支持,从配音到镜头,从剧本到工具。

2个月时间,15部叙事短片作品,这样的效率,放在传统生产模式里也是难以想象的。

当下,影视行业面临的是结构性困境,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比如资源错配常常让烂片横行,导致整个市场都充斥着肉眼可见的信任危机;再比如像《哪吒》系列这样的好动画已经可以刷新中国影史的票房纪录了,但仍然难以挽救电影市场整体的低迷程度。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8天电影总票房仅18.35亿元。

而这一切结构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又都可以用生产力短缺来统一归因。

人人都知道有大量好剧本、好创意被深埋地下难以发现,单是把各大小说网站榜单排名靠前的文字作品摘出来,就能衍生出无数题材各异的影视剧,不是没人想这么干,而是囿于居高不下的试错成本,很少有人承担得起失败的代价。

传统影视行业也不是没有做出过尝试。新生代导演邵艺辉的首部电影《爱情神话》就是依靠路演和众筹跑出来的,但邵艺辉注定是极少数个例,真正的现实,往往是观众连用脚投票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不缺好剧本/导演/演员的论调喊了很多年,然而事实证明只有解决掉生产力短缺这个痼疾,才能从源头上推动行业往前发展。

更重要的是,爱奇艺不是模型商,它身上没有背负规模化训练模型的任务,这也就意味着爱奇艺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作品质量这个终极目标而服务的。

从普惠主义的「与AI共生」,到专业主义的「AI剧场创作营」,爱奇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把好剧本、好创意变成一部部可以流通的好作品。

这个举动,放在全球影视工业的变革趋势下看,则有更深刻的意义。

在地球的另一边, 影视工业的核心区,好莱坞里新旧两派的矛盾正愈发尖锐。

10年前最激烈、最出圈的观点,还是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把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比作「电影游乐场」,甚至一度诞生了「This is cinema」的名场面。

而今天,矛盾显然已经升级到无法被娱乐化消解的地步了,AI的发展不仅间接导致了好莱坞的集体罢工事件,让整个美国电影业都充斥着抵触情绪,更是引发了从业者对「浮士德式交易」的担忧。——今天接受与AI影视相关的工作机会,会导致未来某天整个行业都没饭吃。

这导致哪怕在AI领域相对激进的Netflix,也只能通过《永航者》短短数秒的AI镜头做尝试,处处充满了小心谨慎的鸡肋感。

如果仅仅只有这种程度,那AI断然撑不起厚重的市场期许。作为发源地,美国影视行业与国内在对待AI态度上的鲜明对比,恐怕并不符合最初的预想。

从Veo 3、Imagine v0.9到SORA 2,进入2025年,视频生成领域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在模型能力、应用生态和技术框架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视频大模型在影视领域的应用只会越来越深,这是难以扭转的趋势,但眼下AI影视仍然需要大量来自传统工业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更何况AI没有审美,它只能做出贴近最大公约数的选择,一切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实际上都来自于人。

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爱奇艺选择联合鲍德熹这样兼具摄影技法和艺术审美的大师来探索「AI剧场」,这不仅代表了爱奇艺拥有更广阔的试验田面积,更象征着脱离了零和博弈的刻板判断,新旧影视工业完成协同融合后会拥有怎样的可能性。

比如这次创作营,爱奇艺官方给出的是命题作文,创作者要围绕「西游记」「性别·幸福·信仰」和「真相」三个主题进行定向创作,这跟7月的短片创作大赛完全不同。

所以看上去爱奇艺连续举办两场AI比赛的重复性很高,但实际上AI剧场瞄准的从来都不是短视频和短片市场,而是对作品的叙事性和艺术价值更深层次的探索。

很大程度上,爱奇艺的尝试带有一种为未来买单的性质。AI猎奇向短视频固然有市场,但它不应该只具备这一种能力,用户终归会对猎奇祛魅,彼时AI影视也势必会朝既要视听、也要故事的方向发展。

供给创造需求,这才是流媒体着手建造AI内容生态的必要性,只有供给端能生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公众对AI影视的认知才可以被打通。

从这一点看,我们无疑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无论普通人对未来抱有怎样的幻想,总会有科技公司帮你实现它。

而用AI带来的降本提效能力扶持创作,就是激活消费市场的第一步。

· · ·

刚刚结束的苏黎世电影节多了一副新面孔,这位名叫Tilly Norwood的女演员,是由Particle 6公司打造的全球首批AI生成演员角色之一,据说不少电影公司已经开始评估与她签约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作为AI原生影视工作室的Utopai也在崭露头角,即将上映的两部AI电影作品已经斩获了1.1亿美元的预售金额,这意味着AI影视已经有能力在真实世界里创造可观的经济回报了。

考虑到好莱坞罢工仅仅是两年前的事,全球对AI影视如此冷暖各异的态势,恐怕还会继续拉扯一段时间。

创作没有大小之分,如果说像Utopai这样的AI影视公司,代表的是行业顶层的工业化生产方向,那爱奇艺眼下的探索就是要孵化更多创意,将AI影视创作推向更加普惠的语境里。

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你是否准备好了,技术拐点已经悄然而至,如同《雨中曲》宣告有声电影的开端一样,AI未来带给影视产业的变化,只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