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江湖中,似乎从未有一道菜像烤鸭这样,能在南北两派间划分出如此泾渭分明又各自精彩的美食版图。
一只鸭子,两种命运,这场跨越六百年的风味对决,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辛呢?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南北两只烤鸭的故事吧~
首先,我们可以先用一句话来概况一下南京烤鸭和北京烤鸭的“江湖地位”:
南京烤鸭是开创江湖的“祖师爷”,北京烤鸭则是登堂入室的“皇家御厨”。
一个依靠咸鲜卤香征服市井,一个凭借酥脆仪式惊艳世界。
一切都得从洪武大帝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宫廷御厨采用南京湖鸭烹饪,经过焖炉烤制,鸭子入口酥香、肥而不腻,取名为“烤鸭”。
这本来是皇家御膳,却随着朝代更迭流入民间,在那之后,它都没有离开过民间,深深融入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
在南京,烤鸭店不叫“烤鸭店”,而叫“鸭子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玻璃橱窗里挂着一只只油亮的烤鸭和盐水鸭。
南京人有句俗语:“斩只鸭子呷呷”(买只鸭子吃吃),指的就是去买四分之一或半只烤鸭或盐水鸭回来加菜。
那么,北京烤鸭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大帝”——永乐大帝朱棣。朱棣迁都北上,南京烤鸭技术随之入京。
为了适应北方气候和宫廷口味,选用了北方特产、体型更肥硕的北京鸭,肉质也更适合烤制。
明宫的烤鸭在清宫更是大受欢迎,成为了帝王们餐桌上常见的御膳美馔。
在前期,北京烤鸭依旧延续南京烤鸭的“焖炉”风格。最早的烤鸭店“便宜坊”就是如此。
到了同治年间,“全聚德”创始人杨全仁另辟蹊径,将宫廷“挂炉”烤猪的技术用于烤鸭,创造了挂炉烤鸭。
用果木(枣木、梨木等)明火烤制,使鸭子受热更均匀,外皮色泽更佳,并带有一股果木的清香。
此举一举超越焖炉,成为北京烤鸭的主流,享誉世界。
通俗点来说,北京烤鸭是南京烤鸭的“嫡传弟子”,并在北方文化的熏陶和宫廷需求的推动下,完成了从民间小吃到顶级国菜的华丽蜕变。
南京烤鸭选用的是2-3斤的湖鸭、麻鸭。鸭子采用散养方式,经常奔跑运动,鸭身精瘦紧实,肌肉线条分明。
北京烤鸭选用5-6斤的填鸭。鸭子经过填饲育肥,鸭身丰腴饱满,皮下脂肪厚度惊人。
如果说南京鸭是天天健身的“型男”,北京鸭则是精心喂养的“贵妇”——一个嚼劲十足,一个入口即化。
南京烤鸭要用花椒盐腌制8小时,鸭腹注水,外烤内煮,锁住汁水。
北京烤鸭则是饴糖水烫皮,晾坯风干24-48小时。经过明火直烤,追求极致的皮肉分离。
南京技法如“内家高手”,重在内功修炼;北京技法则似“外家宗师”,追求外在极致。
南京烤鸭的精髓不在于皮有多脆,而在于最后浇上去的那一勺秘制卤汁。这卤汁每家店都有自己的配方,是味道竞争的核心。
食客买鸭子时,老板会熟练地斩块,另装一袋卤汁,吃的时候浇上,保证鸭肉入味,皮不被泡软。
北京烤鸭皮脆肉嫩,果木清香萦绕唇齿。吃的时候片皮卷饼,配葱丝黄瓜,仪式感拉满。
北京烤鸭的片鸭技术是门艺术,108片片片带皮,少一片都是对美食的亵渎。
南京烤鸭充满了烟火气,出现在街头巷尾,是本地人的家常便饭。
北京烤鸭透着贵族范和仪式感,常被用来宴请宾客,甚至是国事接待。
在南京,买烤鸭叫“斩只鸭子”,是日常生活;在北京,吃烤鸭是“品鉴艺术”,是文化体验。
如果你是地道吃货,可以选南京烤鸭,那一勺卤汁浇下去,就是整个金陵城的烟火气。
如果你要仪式感拉满,就不能错过北京烤鸭,从片鸭到卷饼,每一步都是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
南京烤鸭卤汁能拌饭、炒菜、煮面,堪称“万能调味神器”。
北京烤鸭片鸭师需持证上岗,片鸭时如表演武术,刀光闪动间鸭肉已成艺术品。
北京烤鸭的鸭架可以煮汤或者加工成椒盐鸭架哦。
真·内行会告诉你:南京人吃鸭总量全国第一,北京人吃鸭规格全球最高!
这场南北烤鸭之争,没有胜负,只有风味之别。无论你站哪一派,都无法否认:一只鸭子能被中国人吃出如此境界,本身就是对中华美食的最好诠释。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卤汁入骨的南京派,还是酥脆卷饼的北京派?评论区见真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