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有狼牙棒,宋人有天灵盖”。
这句话虽然是调侃,但却着实道出了当时女真南下的所向无敌,搜山检海,满万不可敌绝非空话。
彪悍骑手冲阵如潮,钉刺木棒砸下,铠甲作响,但南宋是不是真的徒手硬吃,这里有要画一个问号,双方的差距真的很大吗,武器装备又是如何呢?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狼牙棒仿佛是金国骑兵的标志性武器,一端镶嵌着铁刺,挥舞起来声势骇人,似乎专为破甲杀敌而生。
但其实这种兵器远比女真崛起更早,早在隋唐时期,军队中就已经出现了名为“狼牙槊”或“枣阳槊”的器械,它们往往在长柄的顶端缀有突起物,既可刺击又能钝击。
随着北方战乱频仍,兵器逐渐简化,原本带刺的长槊缩短柄杆,逐渐转化为更便于骑兵挥击的狼牙棒 。
北方游牧民族自古就偏好钝击类兵器,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作战方式息息相关。
早在春秋战国时,草原民族就有使用蒺藜、骨朵一类器物的习惯,这类武器制造门槛不高,即便在冶炼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以石头或青铜铸造。
对于常年在骑马疾驰中作战的骑手而言,狼牙棒并非要求极高锋利,而是依靠重量与冲击力。
骑兵高速冲锋时,一击之下往往能震碎敌军甲胄或者直接击落骑手,比起需要反复劈砍的刀剑,钝器的效率更高。
尤其是进入五代十国与宋初的时代,北地政权不断更迭,辽、金等民族势力逐步强盛,他们延续并发展了这一传统。
契丹骑兵常用的“骨朵”,正是与狼牙棒同类的短兵。
女真崛起后,将此类武器大规模装备骑兵,不仅因其造价低廉、易于普及,更因其在铁甲骑兵冲锋时能产生极强的破坏力。
于是,到了南宋与金作战的年代,宋人常常记述“金兵以棒为利器”,由此形成一种印象,狼牙棒是金国独家的“秘密武器”。
钝器打击刀光剑影,却能带来最直观的恐惧,宋代文士在传述战事时,往往用“棒击破甲”“碎首断颅”来形容,久而久之,狼牙棒就被神化为金兵的标志。
狼牙棒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殳”这种先秦兵器。
殳是一种没有锋刃的长杆,用于训练士兵体力与阵法,也能在实战中使用。
后来殳与槊逐渐演变,部分在前端加突起,便成了“狼牙槊”。
再到辽、金时期,随着骑兵作战需求,长槊缩短、强化打击面,于是出现了大规模使用的狼牙棒。。
金国所处的东北与华北边缘,冶铁虽不算匮乏,但若要大规模装备精良刀剑,需要更多冶炼与打磨工艺。
相较之下,狼牙棒只需铸造铁头,加上木柄即可,不仅节约金属,还能快速生产,便于战时补充。
对女真这样多以骑兵作战的军队而言,这样的武器尤其合算。
换言之,狼牙棒之所以在金国骑兵手里声名远扬,更像是他们战术体系的延伸,而非独门武器。
宋朝自立国以来便存在“骑弱步强”的格局,到了南宋这一特点更加明显。
失去关中与河北的马政基地后,宋军骑兵数量有限,即便募养战马,也难以形成与辽金那样的大规模重骑。
因而在与金国交锋时,南宋必须依靠步兵作为主力,步兵的设计和武器的选择,自然也就不同于北方的骑兵。
步兵要与金国的铁甲骑兵对抗,必须有足以破坏重甲的手段,宋军在长期作战中发现,长柄大斧是一种有效武器。
斧头本身的重量可以集中在一点,劈砍时产生强大冲击力,既能砸开头盔与甲胄,也能直接斩断战马的腿部。
“奋斧破甲”“断马足”,配合长枪的使用,形成了一套作战方法,先以长枪刺挑敌骑的盔甲或牵制其坐骑,再由斧手补击,以确保敌人无法再度组织进攻。
这种“枪挑斧砍”的配合,在实战中屡见成效。
绍兴十年的顺昌之战中,刘锜率领守军与地方义勇共数千人,面对的却是数倍于己的金军。
金国骑兵以铁甲包身,然而宋军选择在城外设阵,以长枪手为前列,斧兵居后。
夏季酷热,金军士气本已受损,而在冲锋中,宋军的战法发挥了效果。
长枪兵瞄准敌军头盔、甲缝刺击,往往能令骑手失去平衡,一旦落马,随后的斧兵立刻补上重击,将敌人彻底击倒。
大仪镇之战中,韩世忠布置的伏兵以步卒为主,当金骑进入伏击圈后,宋军枪阵首先刺挑,迫使敌阵混乱,斧兵迅速上前,以劈砍与钝击对敌骑展开打击。
在近距离肉搏中,狼牙棒虽然也能发挥作用,但宋军更倾向于依赖大斧,因为斧刃可以兼具砍击与破甲的双重功效,还能用来削断马足,直接削弱骑兵的机动性。
柘皋之战的规模更大,宋军动员万人以上,面对金国主力,这一次,宋军选择正面迎击,斧兵的使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史料中记载宋军“持长斧奋击”,面对金军铁骑的冲锋,宋军列阵整齐,枪斧协同作战,先以长枪迎击,待敌军被阻滞,斧手再一齐劈击。
大规模的斧兵投入,使得宋军的防御阵列不仅能抵挡正面冲击,还能在敌军减速时展开反击。
柘皋会战最终使金军未能取胜,足见宋军在兵器使用上的适应能力。
这说明南宋军队在与金作战时,已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战术体系。
当然宋军的胜利并非意味着铁浮屠不堪一击,金军重骑在多数战场上依然具有压倒性的威力,尤其在开阔地带冲锋时,宋军往往难以抵挡。
但当宋军能够充分利用地形,保持阵列纪律,再辅以枪斧配合,就能够削弱金骑的优势,甚至反败为胜。
事实上,南宋军队其实也有使用狼牙棒,在部分骑兵部队和武士编制中,依旧可以见到骨朵或棒类武器的装备,只是规模不大。
反之,金国也使用大斧作为步骑辅助装备,因此双方在兵器的种类上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在不同兵种中有所侧重。
金国以骑兵为主,棒类武器契合其高速冲击的作战方式。
宋朝则依赖步兵,长斧更适合在密集队列中使用,这种差异,根源在于军事结构的不同,而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
南宋军工体系能够大规模铸造刀剑、枪矛和弓弩,自然不会难以铸造铁棒。
南宋的军需生产,最高层是御前机构,由三衙直接管理,分别是殿前司、马军司和步军司。
御前工坊往往位于临安及周边地区,集中制造各类兵器。
南宋的御前作坊能够同时承担甲胄、刀剑、长枪等大批量生产,并有专人检验,以确保质量。
除了中央工坊,各地州府也设有兵工机构。
沿江、两浙、川蜀等地尤为重要,它们不仅负责为驻军配备武器,还直接承担战船和攻城器械的制造。
例如四川地区盛产铁矿,能为军队提供大量原料,而江南地区的工匠则擅长木器与船舰的制作。
宋代工匠制度较为灵活,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改进兵器。
南宋在江南设有专门的采办与转运体系,皮革、角筋、铁叶、漆料等由地方输送,再由工坊加工成弓弦、甲片和兵器零件。
部分军队还设有自己的兵工作坊,可以在接收原料后直接制造兵器。
这样一来,军队在战时能够快速补充消耗,不必依赖单一的中央工场。
不同军队在实战中尝试改良武器,再将经验上报,由中央批准后推广。
如果说金国的优势在于骑兵集团的冲击力,那么南宋的优势,就在于兵器供应制度的高度组织化,为步兵提供持续不断的武器供应。
长斧与长枪,形成稳定的步战组合,能够抵御金国铁骑的冲锋。
即使少数部队配备了棒类武器,也难以在战场上形成决定性优势,因此狼牙棒没有成为主流。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