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契丹笔画中的女性形象)
耶律重元,辽朝宗室大臣,辽圣宗的儿子,当然他不是长子,也就没有资格
继承皇位。
接辽圣宗班的,是圣宗的长子耶律宗真,也就是后来的辽兴宗,那也就是说,耶律重元是兴宗的弟弟,而且俩人是一个妈生的,母亲都是皇太后萧耨斤。
但是,兴宗和萧耨斤的关系并不好,这契丹家庭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比中原王朝争权夺利的时候还要恶劣,兴宗和萧耨斤一见面就吵架,一见面就吵,你说母子之间关系差到什么地步?到了萧耨斤后来干脆密谋,要把兴宗给废掉,把小儿子耶律重元给推上皇位。
有机会当皇帝,自然是何乐而不为,但耶律重元不仅不快乐,反而直接就把萧耨斤给告发了。
这当然不是耶律重元为人正直,而是他这个人目光长远,考虑的太多了。
说的好听,是萧耨斤立自己做皇帝,那说的不好听,就是造反。
造反,风险极高,收益却并不稳定。
兴宗已经即位有两年了,他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拥有整个国家机器和大多数大臣们的支持,而萧耨斤的势力主要是自己家的这些萧氏亲戚,以及一支叫做属珊军的武装部队。
我们都知道皇帝是有亲卫队的,但是辽朝很厉害,不仅皇帝有卫队,皇后也有直接由她指挥的亲军部队,这个部队就叫做属珊军。
《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他父亲萧远山,就是契丹人,而且萧远山最开始在辽朝的职务,就是辽朝皇后属珊军的总教头。
只不过,这毕竟是安保军队,兵力不是很强。
所以在耶律重元看来,萧耨斤毫无胜算。
而且对于耶律重元来说,萧耨斤或许也只是把他当成了工具。
兴宗虽然是萧耨斤的亲生儿子,但是出生之后,并不是萧耨斤抚养长大的,而是圣宗的的皇后萧菩萨哥养大的。
为什么给萧菩萨哥养?因为萧菩萨哥没儿子,等于说兴宗是过继给萧菩萨哥的。
那我们也就可以了解到圣宗在位的时候萧耨斤的生存现状,丈夫宠爱萧菩萨哥,把自己的孩子都给人家养了,自己则备受冷落,也因为没能养育兴宗,兴宗跟她只有母子名分,而没有实际感情。
后宫之中,从来是母凭子贵,可是到了萧耨斤这里,却成了子非己有,她成了生育的工具,成了一个被边缘化的生母。
这种感觉,想来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契丹大臣 形象)
萧耨斤对萧菩萨哥也是恨之入骨,兴宗即位之后,萧耨斤通过各种手段,陷害迫害萧菩萨哥,到最后把萧菩萨哥都给害死了。
萧菩萨哥死后,萧耨斤成了皇太后,她还摄政,她和兴宗之间的关系更是快速恶化,已经马上就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萧耨斤拥立耶律重元,难道是因为喜欢耶律重元,难道是因为母爱吗?那肯定不是,萧耨斤是因为兴宗不听话,不配合自己,而认为耶律重元听话,拥立为皇帝之后可以做为傀儡任自己摆布,那耶律重元肯定是不干,所以他马上就把自己的母亲给告发了。
因为这件事儿,兴宗对自己这个弟弟,那是太信任了,认为这是好人呐,对自己绝对忠心,兄弟之间感情火速升温,好的都要穿一条裤子了,有一次兴宗和耶律重元喝酒,甚至还说自己死后,要把皇位传给他。
这种空头支票,那历史上太多了,李渊打天下的时候曾经说要把皇位给李世民,朱棣造反的时候也跟老二说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这话能信吗?当然不足为信,但是偏偏以上当事人都信了,只不过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兴宗是说者无心,耶律重元却是听者有意,他可当真了。
当真也没用,兴宗肯定是不会把皇位传给他的,兴宗最后的接班人,是皇太子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也就是辽道宗。
道宗的名头可就太响了,很多人不了解历史,对辽朝知之甚少,但是他肯定知道耶律洪基,因为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对他有过大篇幅的描写,他和主人公萧峰都拜把子了。
道宗即位之后,耶律重元也升级了,虽然没当上皇帝,但他论资排辈,是道宗的叔叔,也就是皇太叔。
其实这个时候,耶律重元和道宗还是能平和相处的,主要是耶律重元这个人没有太多的野心,虽然兴宗晃了他一枪,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但他其实也无所谓,当皇太叔也是美滋滋。
只是耶律重元有个儿子,叫做耶律涅鲁古,这个人坏得很,狼子野心,一直怂恿耶律重元造反夺位,耶律重元就着了儿子的道。
有意思的是,这对父子,他们多次策划,实施,以偷袭,下毒各种方式尝试杀害耶律洪基,但是每一次都失败了,而且好几次事情败露,反状已现,很多大臣都跑去向道宗检举揭发了,道宗却一概置之不理。
为什么不理?因为道宗这个人呐,有点识人不明,他压根就不相信耶律重元父子会造反,那么接下来事情就魔幻了,无论耶律重元父子怎么作妖,怎么整事儿,是明着害道宗,还是暗着害道宗,道宗都不相信他们会造反,反而对他们十分重用,封赏不断,那架势,好像就算耶律重元父子有一天把道宗给卖了,道宗还得替他俩数钱呢。
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典型的Confirmation Bias,也就是确认偏误,认知偏差,指人们会下意识地寻找和支持能证实自己原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否定那些与自己信念相悖的证据。
道宗的固有认知是,皇太叔对皇室是绝对忠诚的,绝对不会害我,所以就算大臣们不停的告发,不停的预警,甚至证据就在眼前,道宗也只会认为是有人在离间我们叔侄的感情,他每一次对耶律重元的原谅和加封,都是在强化自己英明,念旧,重情的自我认知。
这是一种病,唯一的治疗方式,就是必须见了棺材才能掉泪。
1063年,道宗到滦河一带旅游,耶律重元父子纠结兵力,对道宗发起了连续的攻击,要就地把道宗杀害。
已经是屠刀悬颈了,按说该醒悟了吧?不的,道宗的反应是:
把耶律重元父子给我叫来,我问问到底怎么个事儿?
道宗甚至都不愿意开战,而是打算先避乱出逃,好在这个时候道宗身边有个叫做耶律仁先的大臣,他领兵出战,很快击退了耶律重元父子的叛乱,这对父子终于兵败而死。
耶律仁先,就是《天龙八部》中萧峰化用的一个原型之一,因为在书中,影视剧里,都有耶律重元之乱的描写,把道宗救下来的,正是萧峰。
万万没想到,经此事件之后,道宗还是没有反省自己。
重元父子之后,道宗身边又出了一个奸臣,叫做耶律乙辛,这个耶律乙辛就更狠了,他是大权臣,为了掌握权力,控制道宗,耶律乙辛大肆迫害道宗身边的亲人。
道宗的皇后萧观音,是辽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被耶律乙辛诬陷,道宗是非不分,马上处死了萧观音。
道宗的太子耶律浚,也被耶律乙辛诬告,道宗又把太子抓了起来,本来只是囚禁,结果耶律乙辛暗中把太子杀害,杀害之后,他跟道宗报告,说太子是病死的,道宗一点也没起疑,可以说是被骗完了。
皇后弄死了,太子弄死了,耶律乙辛还不罢休,他还要把道宗的孙子耶律延禧也给杀掉,皇帝身边的大臣们一顿猛劝,嘴都磨破了,道宗这才幡然醒悟,把耶律延禧保护了起来,旋即将耶律乙辛诛杀。
(契丹绘画)
这反射弧,实在是太长了,查资料的时候作者都难以想象,道宗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思考,来判断的。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
道宗多少还是得到一点教训的,只是对他来说,这教训来的,太晚了。
想一下,道宗是1055年即位的,1101年才驾崩,他在辽朝历史上的执政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是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未必有萧峰高,你说他是旷古明君,那不现实,你说他是大暴君,也言过其实了,因为他在位的时候,辽朝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节奏的衰落则不可避免,这就是皇帝的性格,注定使他难以成为中兴之主。
萧耨斤一直执着于得到补偿的爱,到最后谁都没有再爱她,耶律重元一生都在逃避成为傀儡的命运,最终却成了儿子野心的提线木偶,道宗自以为掌控一切,实则被每个亲近之人蒙蔽双眼。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此谓人生之苦。
我读金庸的《天龙八部》,就有这种感悟,人一生所求,自己得不到,别人得到了却并不珍惜,以为自己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到头来却被命运所玩弄。
原来,这都是命啊...
参考资料:
《辽史·第十六卷》
《闻见后录·卷一》
孟凡云.辽兴宗与辽道宗对比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
王利民.论耶律洪基在中国北方民族意识形态转化中的作用.文物世界,200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