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元璋给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与 “屠杀功臣” 紧密相连 。明朝建立之初,跟随他打天下的众多功臣,大多未能善终。像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元璋以胡惟庸涉嫌谋反为由,将其九族诛杀,受牵连被杀的人数高达三万余人,此案不仅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还加强了朱元璋的专制皇权;蓝玉案同样惨烈,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朱元璋以蓝玉欲图谋反为由,大肆株连杀戮,被株连杀戮者逾 1.5 万人,众多公侯在内的功臣宿将都未能幸免 。此外,李善长、宋濂、冯胜、傅友德等一大批开国功臣,都在朱元璋的种种罪名之下,被送上了断头台。一时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功臣们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然而,在这场几乎席卷所有功臣的腥风血雨中,徐达的后人却成了例外,他们不仅没有被朱元璋赶尽杀绝,反而在明朝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 “六王” 之首 ,他的子孙承袭魏国公和定国公,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依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不禁让人好奇,朱元璋为何会对徐达的后人网开一面呢?是徐达家族有着特殊的背景,还是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徐达与朱元璋的深厚渊源(一)儿时情谊与早期追随朱元璋与徐达,皆出身于濠州钟离的贫寒农家 ,相同的成长环境让两人自幼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一同在田间放牛,一起在村落中嬉戏,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远超常人。那时的他们或许未曾想到,未来会携手改写历史的进程。
元至正十三年(1353 年),朱元璋回乡募兵,徐达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成为最早追随朱元璋的一批人 。在郭子兴与孙德崖闹矛盾,朱元璋被孙德崖部将扣为人质时,徐达挺身而出,用自己换下朱元璋,展现出了生死与共的情谊。此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向定远、滁州发展,身边只带了二十四人,徐达便位列其中,他跟随朱元璋先后夺取了定远张家堡和横涧山寨,补充了兵员,使起义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这些早期的经历,不仅让朱元璋看到了徐达的忠诚和勇气,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成为了彼此最为信赖的伙伴。
(二)战场上的默契与信任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征程中,徐达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将领。在众多关键战役中,徐达都担任主将,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 。
至正二十年(1360 年),陈友谅率领大军进攻应天,徐达与朱元璋制定计策,设伏于龙江,成功击败陈友谅 。这场战役不仅保卫了朱元璋的根据地,还为后续的反击奠定了基础。此后,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徐达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舰队击败陈友谅的先锋部队,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的关键一战,这场战役的胜利,让朱元璋在南方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巩固,也让徐达的威名传遍四方。
至正二十五年(1365 年),徐达奉命率师东征张士诚。他采用先取淮东,翦除其羽翼,再扫荡浙西,切断其肘臂,最后合围平江的战略,逐步消灭张士诚的势力 。在攻打平江时,徐达屯兵于葑门外,修筑长围,架设 “敌楼”,用 “襄阳炮” 日夜轰击城中,最终成功攻破平江,俘虏张士诚,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地区扫清了障碍 。
而在明朝建立后,徐达又肩负起了北伐元朝的重任。至正二十七年(1367 年),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元朝 。他制定了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 的战略 。在北伐过程中,徐达率军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山东、河南等地,最终顺利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这场北伐不仅彰显了徐达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也让明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达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让朱元璋对他信任有加,无论是在战争的决策还是指挥上,朱元璋都给予了徐达充分的自主权。他们之间的默契与信任,是徐达能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的重要保障,也是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徐达的忠诚与智慧(一)识时务的处世之道徐达不仅在战场上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智慧,他深知与朱元璋之间的君臣关系,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 。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徐达的识时务。朱元璋喜爱下棋,而徐达棋艺高超 。每次与朱元璋对弈,徐达总是故意输棋,不敢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朱元璋察觉到了这一点,有一次便要求徐达拿出真本事,不必谦让。这让徐达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赢了皇帝,怕龙颜不悦;输了,又违背皇帝的要求 。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徐达决定巧妙应对。棋局进行到最后,徐达巧妙地将棋子排列成 “万岁” 两个字 ,朱元璋看到后,既惊叹于徐达的棋艺,又对他的忠心和智慧感到十分满意,龙颜大悦,当即把下棋的楼赐给了徐达,并命名为 “胜棋楼” 。这个故事虽可能带有一定的传说色彩,但足以体现出徐达在面对与皇帝的微妙关系时,懂得审时度势,用智慧化解难题,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又表达了对朱元璋的忠心。
(二)关键时刻的忠诚之举徐达对朱元璋的忠诚,在多次关键时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1355 年,朱元璋被孙德崖的部将扣为人质,性命危在旦夕 。在这危急关头,徐达挺身而出,主动提出用自己交换朱元璋,以换取朱元璋的安全 。这种舍生忘死的行为,让朱元璋深刻感受到了徐达的忠诚和对他的深厚情谊,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坚不可摧。
还有一次,朱元璋为了试探徐达的忠诚,故意将他灌醉后,把他抬到自己的龙床上 。在古代,龙床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普通人睡龙床是大不敬之罪,甚至可能被视为有谋反之心 。徐达酒醒后,发现自己睡在龙床上,惊恐万分,他立刻跪地叩拜,高呼死罪 。这个举动让朱元璋看到了徐达对皇权的敬畏和他的忠诚不二,从而彻底打消了对徐达的疑虑 。
家族纽带与政治考量(一)联姻带来的紧密捆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与功臣之间的联系,采取了联姻的策略 。徐达作为他最为倚重的功臣,自然成为了联姻的重要对象。徐达的长女徐氏,自幼聪慧,被朱元璋看中,许配给了四子朱棣 。洪武九年(1376 年),徐氏与朱棣成婚,成为燕王妃 。婚后,徐氏与朱棣感情深厚,她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朱棣,还在政治上为朱棣出谋划策,成为了朱棣的贤内助 。在靖难之役中,徐氏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她亲自登上北平城的城墙,激励将士们坚守城池,为朱棣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朱棣登基称帝,徐氏被册封为皇后,即仁孝文皇后 。她在后宫中秉持着贤德的风范,协助朱棣治理国家,深受朱棣的敬重和百姓的爱戴 。
徐达的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三子代王朱桂,成为代王妃 。尽管代王朱桂性情暴躁,在朱允炆时期还曾被废为庶人,徐王妃跟着他经历了不少波折,但这段联姻同样加深了徐达家族与皇室之间的联系 。徐达的四女则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为安王正妃 。虽然关于她的记载相对较少,但这门亲事也进一步巩固了徐达家族与皇室的关系 。
这种紧密的联姻关系,使得徐达家族与朱元璋家族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徐达的女儿们在皇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利益与皇室的利益息息相关 。朱元璋如果对徐达的后人下手,就相当于对自己的亲家动手,这不仅会引起皇室内部的动荡,也会让天下人看到他的薄情寡义,从而影响他的统治根基 。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势徐达在明朝的朝堂和军队中都拥有极高的威望,他的军事才能和卓越功绩赢得了众多将领和士兵的敬重与追随 。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徐达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些人分布在明朝的各个军队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在军中也颇具威望 。他多次参与朝廷的军事行动,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坚定地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边,率领军队与朱棣的燕军作战,给燕军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
徐达的幼子徐增寿,虽然在军事成就上不如兄长,但他在政治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靖难之役期间,他暗中支持朱棣,为朱棣传递了许多重要的情报 。他的行为虽然在建文帝看来是背叛,但从朱棣的角度来看,却是立下了大功 。朱棣登基后,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世袭罔替 。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继承了定国公的爵位,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
徐达家族在朝堂和军队中的影响力,使得朱元璋在考虑是否对徐达后人动手时,不得不慎之又慎 。如果他贸然行动,可能会引发军队的不稳定,导致一些将领的不满和反抗 。这些将领可能会因为对徐达的敬重和对徐达后人的同情,而对朱元璋的统治产生动摇 。此外,徐达家族与其他功臣家族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朱元璋对徐达后人的处置,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功臣集团的恐慌和不安 。这对于刚刚建立的明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放过徐达的后人 。
徐达后人的命运走向徐达一生育有四子四女 ,在他去世后,这些子女们在明朝的政治舞台和历史进程中各自演绎着独特的人生。
长子徐辉祖,在徐达病逝后,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 。他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多次在陕西、北平、山东、河南、浙江等地练兵,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素养 。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坚定地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边,与朱棣的燕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他曾建议建文帝扣留朱棣的三个儿子,以防朱棣造反,但建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他率领军队多次击败燕军,给燕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然而,由于建文帝的用人失误和燕军的强大攻势,徐辉祖最终未能阻止朱棣夺取皇位 。朱棣登基后,徐辉祖拒绝承认朱棣的皇位,被朱棣削去爵位并幽禁在家中 。1407 年,徐辉祖在幽禁中去世 。尽管他的结局略显凄凉,但他对建文帝的忠诚和为维护正统所做出的努力,赢得了后人的敬重 。
次子徐膺绪,相对较为低调,他担任尚宝司卿,后升迁至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 。在靖难之役中,他并未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采取了一种相对中立的态度 。或许正是这种低调和中立,使得他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得以保全,最终于永乐十四年(1416 年)去世 ,享年 45 岁 。他的一生虽然没有像兄长徐辉祖那样波澜壮阔,但也在明朝的官场中平稳地度过,为家族的延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站在了朱棣这一边 。他利用自己左都督的身份,暗中为朱棣传递情报,为朱棣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建文帝察觉到他的通敌行为后,将他召来问话,徐增寿无法回答,被建文帝当场斩杀 。朱棣即位后,追封徐增寿为舞阳侯,后又进封定国公,世袭罔替 。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继承了定国公的爵位,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徐增寿的选择虽然在建文帝看来是背叛,但从朱棣的角度来看,却是立下了大功,他的后代也因此享受了荣华富贵 。
徐达的女儿们同样在明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长女徐氏,嫁给了朱棣,成为燕王妃 。她自幼聪慧,精通经史,有着 “女诸生” 的美誉 。在靖难之役中,她亲自登上北平城的城墙,激励将士们坚守城池,为朱棣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登基后,她被册封为皇后,即仁孝文皇后 。她在后宫中秉持着贤德的风范,协助朱棣治理国家,深受朱棣的敬重和百姓的爱戴 。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三子代王朱桂,成为代王妃 。代王朱桂性情暴躁,在建文帝时期曾被废为庶人,徐王妃跟着他经历了不少波折 。朱棣即位后,恢复了代王的爵位,但徐王妃的生活依旧充满了坎坷 。四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为安王正妃 。关于她的记载相对较少,但她的婚姻同样加深了徐达家族与皇室之间的联系 。
徐达后人的命运,与明朝的政治局势紧密相连 。他们在靖难之役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也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走向 。朱元璋对徐达后人的宽容,为他们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而徐达家族与皇室之间的联姻关系,也使得他们的命运与明朝的兴衰息息相关 。在历史的长河中,徐达后人的故事,成为了明朝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让我们看到了家族、忠诚、政治与命运之间的复杂交织 。
历史迷雾与真实结论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元璋放过徐达后人这一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有着诸多必然因素 。徐达与朱元璋自幼相识,早期追随朱元璋起义,战场上默契配合,为明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信任,是徐达后人得以保全的重要基础 。徐达的忠诚与智慧,在关键时刻的舍生忘死之举以及识时务的处世之道,让朱元璋对他十分放心 。家族纽带方面,徐达家族与皇室的联姻,使其成为命运共同体;政治考量上,徐达在朝堂和军队的威望以及家族庞大的影响力,让朱元璋投鼠忌器 。
需要强调的是,朱元璋杀徐达这一说法,不过是野史传闻 。《明史》等正史明确记载,徐达是因病去世 。朱元璋在徐达死后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还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 “武宁”,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 。徐达的善终以及家族的福荫,是真实历史的写照 。而那些流传甚广的野史故事,如朱元璋赐蒸鹅害死徐达等,更多是后人基于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印象所编造,缺乏历史依据 。我们在了解历史时,应尊重正史记载,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探寻真相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