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39年,苏联内务部包围了布琼尼元帅的住宅。在这位驰骋疆场的骑兵统帅手持机枪向

1939年,苏联内务部包围了布琼尼元帅的住宅。在这位驰骋疆场的骑兵统帅手持机枪向内务部人员扫射,迫使他们不得不后退。布琼尼毅然拨通电话给最高领导:“我这里发生了反革命叛乱,有人要抓我。我向您保证:决不让他们活捉我!”听后大笑,命叶洛夫:“放过这个傻瓜吧,他对我们没有危险。” 这事儿得从1939年那个紧张的夜晚说起。当时,大清洗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内务部的“小黑车”停在谁家门口,谁就等于接到了阎王帖。这天晚上,这辆车就停在了布琼尼的家门口。内务部的人员荷枪实弹,准备带走这位元帅“配合调查”。 换了别人,可能早就腿软了。可布琼尼是谁?那是从哥萨克雇农家庭杀出来的汉子,一战时拿过四枚圣乔治勋章,内战时更是第一骑兵军的灵魂。他这辈子,字典里就没“束手就擒”这四个字。 眼看内务部的人要破门而入,这位老兄二话不说,从自己的收藏里拖出一挺机枪,往窗台上一架,对着外面那群人就吼:“谁敢进来,我就把他打成筛子!”说着,还真就扣动了扳机,子弹“哒哒哒”地扫过去,吓得内务部的人员屁滚尿流地退了回去。 这还不算完,布琼尼一边持枪对峙,一边抓起电话,直接打给了克里姆林宫的最高领导——斯大林。电话一通,他那大嗓门就嚷开了:“斯大林同志!我这里发生了反革命叛乱!有一伙人要抓我!我向您保证,我决不让他们活捉我!” 电话那头的斯大林听完,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他对着身边的内务人民委员叶若夫说:“放过这个傻瓜吧,他对我们没有危险。” 就这么一句话,一场足以致命的危机,被布琼尼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化解了。 在斯大林眼里,图哈切夫斯基那样的“红色拿破仑”,思想太超前,威望太高,是个潜在的威胁。而布琼尼呢?他就是一把忠诚无比的马刀,一把简单到不会思考、只会冲锋的马刀。他对斯大林的忠诚,是发自骨子里的,不带任何杂质。 这份信任的根子,要追溯到内战时期的察里津保卫战。那时候,斯大林在当地坐镇,布琼尼带着他的骑兵旅英勇作战,给斯大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组建第一骑兵军,斯大林力排众议,把军长的位置给了布琼尼。这支部队,堪称红军的“豪华天团”,军长布琼尼,政委伏罗希洛夫,下面还有铁木辛哥、罗科索夫斯基、朱可夫……一长串未来元帅的名字。 可以说,第一骑兵军就是斯大林在军中的嫡系,而布琼尼就是这个嫡系部队最忠实的掌门人。这份从战火中建立起来的袍泽之情,成了布琼尼最坚实的护身符。 所以,当大清洗的屠刀挥向军队时,布琼尼的态度是坚决拥护。他甚至亲自坐在了审判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特别法庭上。我们很难去评判他当时内心的想法,或许是出于恐惧,或许是出于对斯大林的盲从。但他的老战友戈罗多维科夫忧心忡忡地对他说:“谢苗,你看现在这都干了些什么?所有人都在被捕。”布琼尼的回答简单而残酷:“你别怕,不会动我们。被抓的都是那些聪明人。” 一句“聪明人”,道尽了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布琼尼不“聪明”,他一辈子都痴迷于马匹和骑兵。当图哈切夫斯基在大谈特谈“大纵深”理论,强调坦克和飞机的重要性时,布琼尼还在为保留和扩大骑兵编制而奔走呼号。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 这种落后,在卫国战争中暴露无遗。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西南方向总司令。在基辅战役中,他敏锐地判断出德军的合围意图,向斯大林请求放弃基辅,向后撤退。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建议,却被斯大林愤怒地驳回,并撤销了他的职务。结果,苏军在基辅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66万人被俘,酿成惊天惨案。 这证明布琼尼并非完全不懂军事,他有着老将的直觉。但他缺乏理论支撑,更缺乏挑战最高权威的勇气和威望。他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1941年冬天,在最艰难的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斯大林决定在红场举行阅兵。那一天,骑着白马,引领部队接受斯大林检阅的,正是布琼尼。那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内战时期,那个留着大胡子、高举马刀冲锋的哥萨克英雄。他的出现,极大鼓舞了士气,受阅部队直接从红场开赴前线,最终守住了莫斯科。 战争结束后,骑兵这个古老的兵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布琼尼这位“最后的骑兵统帅”,也顺理成章地淡出了权力中心。他被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专管他最心爱的马——负责全国的养马业和育马场建设。 这对他来说,或许是最好的归宿。远离了克里姆林宫的明争暗斗,回到了他熟悉的马匹身边。他成了首批五位元帅中最长寿的一位,活到了90岁。 回顾布琼尼的一生,他勇猛、刚烈,也固执、守旧。他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用最朴素的忠诚和一股“匹夫之勇”,在一个最复杂的时代活了下来。他的一生又有些令人唏嘘,他像一匹来自旧时代的战马,眼睁睁看着世界被钢铁洪流所淹没,而自己最终只能在马场里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