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欧洲的老人很少卧病在床、浑身插满管子过完最后日子?有在德国待过的华人说,欧洲的老头老太太们,到了人生最后阶段,基本不会死乞白赖地靠机器拖着日子。很多人反而会挑个自己觉得舒坦的方式,平静地跟这个世界说再见,像是早就想好了怎么离开了。 这让很多国人都感到震惊,毕竟在我们的观念里,人活着就要救,哪怕已经没有意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放弃,医院的ICU里,总能看到家人守在病床前,医生在抢救,仪器不停地响。 能不能醒过来没人知道,但家属都相信,“再多抢一下,也许还能转机”,这种执念,一半是爱,一半是文化,中国人讲孝顺,觉得只要老人活着就是尽了本分,我们害怕别人说“不孝”,也怕自己放手后留下遗憾。 然而在欧洲,这样的结局很少出现,老人们早早就会立下意愿书,上面写清楚,如果有一天得了绝症或无法自理,他们不希望插管,不做无谓的抢救。 他们更愿意在还能动的时候,去完成想做的事,而不是耗在病床上,医生和家属也会尊重这种选择,不会强求治疗。 在他们眼里,活着不能只是心跳和呼吸的延续,而是能生活、能交流、有尊严,如果生命只能靠仪器撑着,那还不如平静地走。 他们的底气,来自社会体系的保障,多数欧洲国家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都非常完善,老人退休后有稳定收入,看病和护理几乎不用担心花钱。 老人不用顾虑治疗的花费,更不会为了省钱而放弃,家属也不用倾家荡产救命,他们能把精力放在陪伴和告别上,这种制度,让“有尊严地死去”成为可能。 家庭观念的不同,也让两种结局更加分明,中国家庭亲情浓,父母对子女牵挂不断,子女则把照顾老人当成责任,老人有病,子女拼命救,这是情感本能。 但欧洲家庭讲独立,孩子成年后很早就各自生活,父母也习惯自己作决定,等年纪大了,他们不会希望孩子为自己担心,更不想拖累谁。 如果病到了无法自理的阶段,他们宁愿选择离开,不给家人留下负担,子女也认同父母的想法,不会觉得这是“狠心”,反而认为这是尊重。 还有一点很关键,欧洲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正视死亡,他们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需要回避,学校、社会都会教人如何面对离开这个世界,医生也会提供心理辅导。 临终关怀机构很普遍,让老人能在安静的环境中离开,这种观念让他们不害怕死亡,也不会在最后时刻手忙脚乱。 我们的选择并不是错误,很多家庭拼尽全力留住老人,是出于爱和责任感,只是有时候,爱太深,也会变成一种折磨,明知老人痛苦,还是舍不得放手。 我们不缺感情,却缺一点面对死亡的坦然,而这种勇气,也许正是欧洲老人从容谢幕的原因。 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