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转得越稳,智能手机的信号收得越清,背后就越离不开一种不起眼却致命的资源——稀土。 咱们先说说稀土这东西有多金贵,不是说它多稀有,是它的作用太关键了,你开的新能源汽车,那电机转得又稳又有力,全靠稀土做的永磁体;手里的智能手机,信号清、拍照清楚,镜头里的光学玻璃和屏幕的彩色光,都离不开镧、铕这些稀土元素。 就连医院的核磁共振、天上的风力发电机,少了稀土根本玩不转,说它是科技产品的“心脏”一点不夸张。 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前咱们中国明明守着全世界60%的稀土储量,却活得特别憋屈。那会儿咱们没技术,挖出来的稀土矿石就简单筛一筛,每吨几百块钱贱卖给国外,跟卖石头似的。 可这些原料到了美国、法国的工厂,经他们一提纯,变成导弹制导、激光设备的核心部件,再翻几十上百倍的价格卖回给咱们。 更气人的是,美国把分离设备炒到天价,法国工程师还公开嘲讽,说中国人想把镨钕这两种像孪生兄弟一样难分的元素分开,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那时候咱们就是典型的“拿着金饭碗要饭”,有资源没话语权,心里别提多窝火了。 改变这一切的,就是徐光宪院士。 1972年,50多岁的他接到了分离高纯度镨钕的军工任务,要求纯度必须达到99.99%。他二话不说,把铺盖卷搬进了实验室——那哪是实验室啊,就是间锅炉房改造的屋子,冬天冷得玻璃仪器都粘手,夏天蒸汽弥漫能到40℃。 没有专业设备,他就带着学生用搪瓷缸、暖水瓶甚至腌菜坛子搭装置;没有计算机,几万组数据全靠算盘和计算尺一遍遍算,每个人手上都磨出了厚茧。我每次想到这场景都特别动容,这哪是做实验,这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跟难题死磕! 徐光宪的厉害之处,是他从一堆杂乱的数据里找到了规律,他发现稀土萃取里有个“恒定混合萃取比”的门道,就靠着这个,把复杂的分离过程变成了能精准计算的数学模型。 打个比方,以前分离稀土就像瞎摸,试半年都不一定成;有了这个模型,就像有了精确的地图,几小时就能算出参数,直接投产。 1976年包头的生产线一投产,三小时就出了纯度99.99%的镨钕晶体,要知道以前干三天都未必成,工人当场就哭了,这是扬眉吐气的眼泪啊!法国那些工程师核对报告后,也不得不承认被中国的数学公式打败了。 更让人敬佩的是,徐光宪没把技术藏着掖着。 从1978年开始,他在北大开了无数期讲习班,把核心技术无偿教给全国来的企业人员,还带着团队跑遍二十多个稀土厂,车间里蹲点调试,大年三十都泡在厂房。河北有家小厂学了技术后,月产能从1吨飙到50吨,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进口了。 这一下就引发了连锁反应,咱们的稀土分离成本降到了西方的二十分之一,纯度却普遍到了99.99%以上。 到90年代末,美国、法国的稀土厂全扛不住倒闭了,全球70%的稀土都从中国出,国际上都叫这“中国冲击”。 有人可能会说,技术公开了别人不会学吗?还真学不来,串级萃取法看着原理简单,但每一级的流量、酸度都得精准控制,这些核心参数和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是咱们独有的技术壁垒。 现在美国最大的稀土企业,提纯纯度也就99.1%到99.9%,还没咱们1975年的水平高,更别说重稀土分离技术了,他们根本没有。 澳洲矿商直言不讳,离开中国连精炼厂都建不起来,因为全球85%的分离技术都在咱们手里,这就是硬实力,不是随便抄抄就能赶上的。 现在咱们的稀土技术已经迭代到第四代了,2023年的电驱开采技术让杂质率降了70%,回收率提了30%,还是全球第一。 2025年一季度,镝、铽这些战略稀土出口涨了20%,进口却暴跌42%,话语权越来越硬。 从歼-20的隐身材料到北斗的导航芯片,从新能源汽车电机到高端手机部件,咱们的高科技产业再也不用在稀土上被人“卡脖子”了。 说句实在的,没有徐光宪的串级萃取法,就没有中国稀土的今天,那些嘲笑过我们的国家,现在反过来求着买我们的提纯产品;那些以前卡我们脖子的技术,现在我们成了制定规则的人。 这告诉我们一个硬道理:资源再丰富也不如技术硬,有了像徐光宪这样肯钻研、有担当的科学家,国家才能真正站起来、强起来。 现在咱们用着流畅的手机、开着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别忘了背后是这位老人用腌菜坛子和算盘,为我们铺就的底气和荣光。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弘扬科学家精神】稀土之父——徐光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