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方反制后,新西兰叫停韩企造船合同,宁赔27亿,也要让中国接手! 10月14

中方反制后,新西兰叫停韩企造船合同,宁赔27亿,也要让中国接手! 10月14日,新西兰铁路部长温斯顿·彼得斯的官宣,果断叫停与韩国船厂的合作,转头将两艘大型公铁两用渡轮的订单交给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广船国际,这样的操作怎能不让人意外? 美国网民的指责来得又快又猛,“西方叛徒”的帽子直接扣了过来。可新西兰真的是不顾阵营情谊吗?恐怕没人比新西兰政府更清楚,这个决定是咬着牙的无奈之举,更是算透利弊后的理性选择。 故事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新西兰敲定与韩国现代尾浦造船厂合作,预算7.75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31.5亿元),计划打造两艘连接南北岛的关键渡轮。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场长达六年的“噩梦”。 韩国船厂的方案改了又改,船体设计反复调整,到最后居然提出一个离谱要求——新西兰必须耗资改造南北岛两个港口,否则渡轮根本无法停靠。 成本像坐了火箭般飙升,从最初的31.5亿元人民币一路涨到163亿元,翻了五倍还多。更荒唐的是,花了这么多钱,新西兰人连一根船钉都没见到,手里只有不断修改的设计图,连成型的概念模型都未曾拥有。 眼瞅着项目变成无底洞,新西兰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止损,光是支付违约金和清算前期投入就花了6.71亿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27亿元,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肉痛”。为什么宁可赔巨款,也要撕毁合同? 看看中国船厂给出的方案,答案就一目了然。中方将渡轮长度控制在200米以内,完美适配新西兰现有港口设施,压根不需要花一分钱改建码头。更让新西兰安心的是,中方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模式,从根源上杜绝了预算超支的风险,还明确承诺2029年交付,时间表清晰可见。 彼得斯在声明中毫不掩饰赞赏,直言中国船厂的专业能力、技术实力和生产规模,让新西兰“充满信心”。这哪里是简单的商业选择?分明是一场“货比三家”后的必然结果。 韩国船厂拿了钱办不成事,把项目拖成烂尾;中国船厂则拿出了省心、省钱、靠谱的方案,两者对比简直天差地别。新西兰纳税人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难道要为了所谓的“阵营立场”,继续往韩国船厂的坑里扔钱? 有人说新西兰此举是“政治叛逃”,可这种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国际合作的本质是什么?是解决实际问题,不是空谈意识形态。新西兰需要的是能按时交付、适配需求的渡轮,不是需要倒贴钱的“阵营人情”。在“面子”和“里子”之间,新西兰选了后者,这恰恰是负责任的表现。 中国船厂能拿下订单,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硬实力打底。截至2025年6月底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已经承接了全球64.2%的新船订单,比“十三五”期间足足高出15.1个百分点,造船大国的地位早已稳固。 拿下此次订单的广船国际(现名中船防务)更是AH股上市公司,市值超300亿元,这样的规模和实力,自然能给客户吃下定心丸。反观美国所谓的“打压”,更像是一厢情愿的自嗨。 为了重塑产业链,美国试图用关税等手段排挤中国造船业,可市场规律哪是政治手段能轻易扭转的?新西兰的选择已经说明一切:谁能高效、高质、低成本地解决问题,谁就能赢得市场。 中国造船业能拿下全球超六成订单,靠的是日复一日的技术积累和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不是靠“政治站队”换来的。 这场订单的转移,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合作的真实逻辑。 这些年,美国动辄要求盟友搞“阵营对立”,把意识形态凌驾于经济利益之上,可现实是,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做赔本的买卖。新西兰作为“五眼联盟”成员,尚且能抛开偏见选中国,其他国家更会用脚投票。所谓的“西方阵营”,在切实的需求面前,根本经不起利益的考量。 值得深思的是,这不是中国造船业第一次“接盘”被搅黄的国际项目。此前澳大利亚某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项目,也是在欧洲船厂屡屡延期超支后,最终交给中国船厂完成,不仅提前交付,成本还比原计划低了12%。 这背后是中国造船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成果,从设计到建造,从成本控制到交付效率,都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新西兰的决定,给那些沉迷“政治操弄”的国家上了生动一课。 贸易保护主义或许能逞一时之快,却挡不住市场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追求。美国想靠关税壁垒困住中国造船业,可中国已经用全球六成的订单证明,实力才是最好的“通行证”。 27亿元的违约金,对新西兰来说是笔不小的损失,但换来了靠谱的合作伙伴和清晰的项目前景,这笔账其实很划算。对中国造船业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订单的收获,更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实力的再一次认可。 说到底,国际合作从来不是“选边站”的游戏,而是“比实力”的赛场。新西兰宁赔巨款也要选中国,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真金不怕火炼。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有话语权,这才是全球贸易最朴素也最硬核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