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真的怀疑,是不是真有人是天选之子。 甘肃来的一个兵,叫郑钰。上战场之前,部队搞实战考核,六种步兵武器,从自动步枪、冲锋枪,到重机枪、火箭筒、迫击炮…… 他全拿了“优”,个人全能第一。 这份全能不是天生的,藏着他三番落榜的不甘和拼命的狠劲。郑钰是甘肃庄浪人,1964年生,高中毕业连续三次高考失利,没摸到大学的门槛。 他不甘心就此消沉,抱着“考不上地方高校就考军校”的念头,1983年秋天穿上了军装,想在部队里拼出另一条路。刚入伍就憋着股劲,国防施工里抢着干重活,一年之内拿了三次嘉奖,就等着报考军校的机会。 1985年部队精简整编,他所在的单位撤编了,考军校的路突然断了,正当他迷茫时,赴老山前线作战的47军要调人,他没半分犹豫就报了名——与其悄无声息回家,不如上战场拼一把,这股决绝成了他后来硬刚敌人的底色。 临战训练时,他把考场拼分数的劲头全用在了武器上。他清楚山岳丛林地防御战地形复杂,只懂一种武器根本不够,主动给自己加练班用机枪、40火箭筒和60迫击炮,找不到专门的教练就晚上悄悄拜师求艺。 射击要诀和火炮诸元,他像背数理化公式那样背得滚瓜烂熟;为掌握40火箭筒夜间射击要领,连续十几个晚上趴在潮湿的山坡上,一练就是三小时,衣服浸透露水也不挪窝。 考核成绩出来时,全团上下都吃了一惊,六种步兵武器他无一失手,稳稳拿了个人全能第一,没人知道那些“优”背后是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1986年7月,部队接替“李海欣高地”西侧防御任务,郑钰起初被分到靠后的3号哨位。他直接找到指导员请战,“多能射手不是摆设,得去最前沿经受考验”。 再三坚持下,他被调到三面临敌的2班阵地,和三名战友守在狭小的石缝里,对面就是越军的8挺机枪和4门迫击炮,连露头都要冒生命危险。 刚到阵地他就发现,敌人躲在坚固工事里,冲锋枪和机枪根本打不着,当即向上级申请配发40火箭筒和60迫击炮,还谢绝了增派射手的提议,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顶起来。 实战很快检验了他的硬功夫,更逼出了他的巧思。一天黄昏,15名军工战友运送补给时被敌人火力封锁,困在开阔地里抬不起头。 郑钰立刻请求用火箭筒支援,飞奔到山顶右侧就要射击。按教材规定,40火箭筒俯角射击不能超过4度,否则弹体会自动下落,可当时他的射击角度起码有10度。 这不是蛮干,是他早琢磨出了办法——用一根细绳和一条橡皮筋做了小改革,早就打破了这个限制。一发火箭弹出去,敌人的机枪工事瞬间被摧毁,军工战友趁机安全转移,战后战友们围上来问诀窍,他只说“是作战急需逼出来的”。 他的脑子比武器更灵活,把物理知识全用在了打仗上。40火箭筒受天候影响大,他就天天观察记录,结合学过的物理原理总结规律,拟制出“左8号阵地40火箭筒射击误差修正表”,实战中根本没出过差错。 用60迫击炮时,他更是玩出了新花样:白天隐蔽在草丛里测定敌人火力点距离,预设好12个目标诸元; 作战时提起炮管以手臂当炮架,在三个预设炮位间轮流游动射击,炮弹从不同方向飞来,敌人根本摸不清炮位在哪。有次越军机枪躲在大石后扫射,兄弟连队打不着,给他打电话求助,两发炮弹就解决了问题。 敌人把他当成了眼中钉,经常集中火力轰击他的哨位。有次炮火太猛,他刚露头就被压得抬不起头,急中生智把钢盔放在身边岩石上,自己一个滚进躲到另一侧,敌人的火力全被钢盔吸引过去。 他趁机扛起火箭筒,一发就打掉了百米外的重机枪,紧接着又转到迫击炮位补了一发,吓得敌人以为阵地上有一个班的兵力。不到半年时间,他用六种武器先后歼敌29名,摧毁3个工事和多件武器,创造了单兵歼敌的最高纪录。 1987年5月,中央军委授予他“英雄神枪手”荣誉称号。他的事迹在前线传开后,战友们纷纷学他苦练多能技术,很快就涌现出几十名“神炮手”“神枪手”。 所谓的“天选之子”,从来不是靠运气,是落榜后不认输的韧劲,是训练时肯拼命的狠劲,是战场上敢动脑的巧劲。 这样的“天选”,是普通人把信念和汗水熬成了传奇,是军人把使命刻进了每一次射击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