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尴尬了!”10月14日,内蒙古,一车主一开车门就掉进了没井盖的下水道,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刚从下水道爬上来,下一秒就出现了新的受害者,网友:这井盖是懂连续剧的![紫薇别走] 当这位车主艰难地从黑暗中爬出来,惊魂未定地将车辆移开,不到片刻,又一辆车的轮子精准地卡入了同一个黑洞,这接连发生的事故,揭开了一个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脚下的安全隐患。 城市井盖背后牵扯着十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公司,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自为政,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常常导致责任模糊地带,出现问题后各方推诿扯皮,安全隐患迟迟得不到解决。 井盖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在安装时就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使用不久便出现破损、松动或沉降,加之日常巡查维护存在盲区,许多问题井盖往往要等到事故发生后才被关注。 《民法典》规定,窨井等地下设施造成他人损害,管理人若不能证明自己尽到管理职责,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意味着,当你在街头因缺失的井盖受伤,负责维护该井盖的单位必须承担责任,除非他们能证明自己已经尽到妥善管理义务。 多地法院曾判决对井盖负有管理职责的单位因未及时修复或设置警示标志而向受害者支付赔偿,法律的天平正在向无辜受害者倾斜。 不幸落入这样的陷阱,保持冷静至关重要,第一时间观察周围环境,尝试抓住井壁边缘或管道自救,同时立即呼救并拨打110求助,在救援到来前,尽量保持体力,注意呼吸通畅。 倘若已经受伤,维权步骤不可忽视,用手机记录事故现场和井盖状况,保存好医疗记录和费用单据,先与责任单位协商解决,若无法达成一致,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索要医疗费、误工费等合理赔偿。 面对这一城市顽疾,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方式,许多城市开始明确“谁所有、谁负责”原则,为每个井盖确定唯一责任主体,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升级,防坠网的安装为井盖缺失提供了二次保护;新型防沉降井盖更加坚固耐用;“一盖一编码”的电子档案则让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当你发现身边有井盖缺失、破损或松动,只需拨打12345便民服务热线,你的一个电话或许就能阻止一场悲剧的发生,这种举手之劳,体现的是公民责任,守护的是公共安全。 网友热评: “这井盖成精了吧?专挑司机开车门的时候‘营业’,简直像在拍搞笑短片,但想想真的后怕!希望相关部门赶紧处理,别让悲剧重演。” “车主爬上来后居然没放个警示标志?这下好了,后车直接掉坑,看来光自己爬出来还不够,得有点公德心,提醒后来人才算负责。” “我们小区去年也发生过类似事情,井盖被车轧碎后三天没人管,最后还是居民自己搬了共享单车挡着,市政巡查不能总等出事再补救啊!” “说到底还是管理漏洞!井盖产权单位太多,供水、排水、燃气各管各的,一出事就互相推,建议学学外地给井盖装‘电子身份证’,问题秒派到责任人!” “想起之前包头那个环卫工大爷,暴雨天特意用三轮车挡住没盖的井,还冒雨找工具修复,这种责任心才是真正的城市守护者!” “最惨的是后车司机,纯粹是无妄之灾这种意外保险赔不赔?能不能找市政索赔?求懂行的老铁科普!” 如果你在路上碰到这种“陷阱”,是选择立刻报警、自己找东西警示,还是拍视频发上网督促解决?哪种方式最有效?来说说你的高招! 信息来源:观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