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早从去年4月开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拿“振兴本土造船业”当由头,凭着301条款对中国海事领域发起调查。今年4月敲定了最终措施,给了180天过渡期,眼瞅着10月14日就正式收网。可谁也没料到,临了拿出的CSMS66427144号公告,能乱成这副模样。 最让人挠头的是收费标准跟迷宫似的,中国实体拥有或运营的船,按每净吨50美元收,中国造的船更麻烦,得在“每净吨18美元”和“每个卸货集装箱120美元”里挑贵的交,要是外国造的汽车运输船,不管是不是中国运营,每净吨都得掏14美元。 唯独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能豁免,可公告里只提了国际船舶分类132类,具体怎么界定全靠船东自己翻资料核对。 一艘船动辄要交几百万美元,这笔账全凭船东自己算,就拿一艘10万吨级的中国籍货轮来说,单净吨50美元的标准一乘,就是500万美元的支出。要是换成装了4000个集装箱的中国造船舶,按集装箱算要交48万美元,按净吨算可能更贵,到底按哪个交得自己权衡。 有船东对着船舶资料算到半夜,一会儿翻建造合同确认产地,一会儿查股权结构看是否符合“中国实体运营”,生怕算错了回头被追责。 更离谱的是,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把判定责任全推给了船东,公告里明明白白写着,该不该交钱、交多少,得运营方自己判断,CBP压根不提前审核。这就好比让食客自己算餐费,店家只负责最后收钱,算少了算错了都是食客的锅。 有从事中美航线的业内人透露,现在美国政府正闹停摆,大量CBP雇员没法上班,压根凑不齐人手监管,只能把担子甩给船东。 船东们这会儿真是进退两难。交吧,几百万美元砸出去,连个明确的收费依据细则都没有,万一算多了大概率要不回来。不交更不行,公告里放了狠话,没缴费凭证的船,到港就得被扣,要么禁止装卸货,直到核实清楚才算完。有船公司试着打CBP的咨询电话,要么没人接,要么接了也说“按公告自行判断”,压根得不到实质答复。 美国这边喊着“振兴造船业”,可实际差距早差出了代际,2024年美国商用船舶订单才5艘,中国这边一出手就是1500多艘。全球造船产能里,美国占比才0.13%,中国直接过半。 更关键的是成本,美国造一艘3600标箱的集装箱船要3.33亿美元,中国造同款只要5500万美元,差了整整6倍,工时更是离谱,美国船厂比同行多耗40%到60%的时间,一艘远洋船要造三四年,这样的效率再怎么收费也扶不起来。 政策刚落地,航运圈已经开始掀波澜。航运咨询机构Alphaliner算了笔账,2026年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得多掏32亿美元,光中远海运一家就得扛近一半。 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塞罗卡都急了,说航运公司从4月就开始慌神,要么减少中国造船舶的投入,换成日韩造的船,要么就把成本转嫁给客户。奥地利有家货运代理公司的高管直言,最后买单的还是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 中国这边也没惯着,交通运输部10月10日直接发了公告,10月14日起对美国相关船舶加征特别港务费,分阶段涨价,到2028年每净吨要收1120元人民币,五类美国船舶都在范围内,不管是美国拥有的、运营的,还是持股超25%的,全都得掏钱。这意思很明确,你敢乱收费,我就敢对等反制。 现在整个航运圈都在盯着首批到港的船,有船东已经开始调整航线,绕开美国港口或者换船运营,但这都得花时间成本。 那些没法快速换船的公司,只能硬着头皮先交钱,心里却没底。中国船东协会的专家说得直白,这相当于加了4%的隐性关税,最后只会推高美国的通胀,还可能让港口更拥堵。 说白了,美国这波操作纯属自己折腾自己,想靠歧视性收费保护本土产业,可产业的病根在自身成本高、效率低,不是收点钱就能解决的。规则没理顺就仓促上马,监管力量又跟不上,最后坑了船东,也坑了本国消费者。这事儿刚开头,后续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