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最中意的儿媳妇”,李嘉诚高度评价一豪门千金,她却不当豪门阔太,远赴新疆种棉花26年,占地10万亩,敢和美国叫板! 2024 年秋,新疆阿克苏的棉田一片雪白,70 多岁的杨敏德弯腰捡起一朵棉花。她指尖捏着棉花纤维,对着阳光查看,身后跟着农业技术员,手里捧着检测数据。 这片 10 万亩的棉田,是她从 1998 年开始扎根新疆,一点点拓展开的产业。如今每到丰收季,她依旧会亲自来田间,看棉花品质,问棉农收成。 时间回到 1995 年,香港溢达集团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杨敏德刚从美国华尔街回来,父亲杨元龙因病重,将集团接力棒交到她手上。 那时她在华尔街已站稳脚跟,拿着高薪,做着旁人羡慕的金融工作。面对家族企业,她没犹豫:“父亲一辈子做纺织,我不能让这份事业断了。” 接手后她发现,香港制衣业陷在低价竞争里,利润薄得像纸,必须找新出路。1996 年,杨敏德第一次去新疆考察,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再转汽车到棉区。 当时新疆棉田多是小户种植,品种杂,品质不稳定,收购时还常 “打白条”。棉农见她是从香港来的 “大小姐”,都觉得她待不了几天:“我们这苦,你受不了。” 她没辩解,只是跟着棉农下地,看他们播种、施肥,晚上住在当地农户家。临走前,她跟几位棉农说:“明年我来收棉,现金当场结,还帮你们改进种植技术。” 1998 年,杨敏德真的带着团队回到新疆,还请来内地农业专家。她租下 2000 亩地做示范田,种上优质长绒棉品种,手把手教棉农种植。 有位老棉农不相信新方法,说 “种了一辈子棉,不用学”,她就陪着老棉农一起种。到了秋收,示范田的棉花产量比老棉农的地高三成,纤维品质还好。 老棉农服了,主动跟着学,周边棉农也渐渐信任她,把棉花卖给溢达集团。 2005 年,杨敏德在新疆建了第一家现代化纺纱厂,从棉花种植到纱线生产,形成产业链她引入当时先进的纺纱设备,还请技术人员培训工人,不少当地年轻人成了技术骨干。 有次设备出故障,她在工厂待了三天三夜,跟着工程师一起排查问题。工人说:“没想到杨总看着斯文,能跟我们一起熬通宵。” 慢慢的,溢达在新疆建了七家纺纱厂,生产的纱线成了不少服装品牌的首选。2010 年,杨敏德决定做自有品牌,推出 “派” 系列衬衫,主攻国内市场。 她亲自参与设计,要求用新疆长绒棉做面料,强调舒适和品质。 刚开始品牌没名气,她就带着团队跑北上广深的商场,一家家谈专柜。有人劝她 “借名人效应”,她摇头:“衣服好不好,穿在身上最实在。” 后来 “派” 衬衫凭着好面料和性价比,慢慢打开市场,成了不少消费者的首选。这些年,杨敏德在新疆的投入从未停过。 她引入国产采棉机和无人机,采棉效率比人工提高十倍,还减少棉农劳动强度。每年还会拿出资金,帮棉农改进灌溉设施,组织技能培训,不少棉农靠种棉盖了新房。 当地政府统计,溢达在新疆带动了上万人就业,从棉农到工厂工人,不少家庭靠这份工作改善了生活。 如今,杨敏德虽然年过七旬,依旧保持着规律的工作节奏。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新疆,要么在棉田,要么在工厂,偶尔还会给员工做培训。 她的女儿潘楚颖也进入企业,跟着她学习管理,常陪她一起去新疆。母女俩常坐在棉田边聊天,杨敏德会说:“做实业要踏实,一步一步来,才能走得远。” 溢达集团现在依旧以纺织为主业,新疆的棉田和工厂,仍是集团最重要的根基。杨敏德常跟年轻人说:“不管出身在哪,找到想做的事,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她用 26 年的时间证明,扎根实业,用心做事,就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信源:澎湃新闻2024-10-29——杨敏德:危中有机天地宽丨顾问委员进课堂 澎湃新闻——李宁把新疆棉写在标签上,幕后功臣却是这位“棉花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