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节目中,马云和曹德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马云说:“我特别欣赏年轻人放下架子,敢去做快递小哥”。曹德旺:“当下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去工厂,这是国内制造业的困境。” 有人说马云欣赏年轻人做快递,是因为他曾经也是白手起家,从底层一步步拼出来的。 马云的故事鼓舞了无数创业者,大家相信“干什么都能成”,只要把自己投入进去就行了。 但再看曹德旺的经历,他是典型的中国制造业实干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车间,把一片玻璃做到全球领先。 曹德旺特别清楚制造业的艰难、反复的磨练和需要的专注,他指出现在年轻人愿意送外卖而不愿意进工厂,这不仅是个人选择的转变,更是国内产业结构遭遇的瓶颈,也是社会面临的一种现实挑战。 大家很容易被自由、灵活的表象吸引,从外卖、快递到主播、带货,每一条赛道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的高回报。 人们渴望跳出“螺丝钉”的合规框架,不再被规定的时间和场所限制,可是,这种自由背后真的是进步吗?有人在享受自由,有人其实被短暂的“松绑感”所吸引,忽视了长期稳定和潜在成长。 外卖员的收入并非没有门槛,也面临着很高的劳动强度、风险、竞争巨大的淘汰和用工的不规范。 工厂的劳动也许刻板,但它提供了规范的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和更明确的成长阶梯,其实,每个职业都有它的难处和价值。 曹德旺讲,他的成功不是天降好运,而是在工厂最苦最难的时候反复琢磨技术、管理、市场,一步步累积出来的。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土味”、“不够时髦”,但这种慢慢的积累,才是大部分卓越企业持续存在的核心。 福耀玻璃不是靠烧钱建起来的,是依靠十几万工人的汗水和一线团队的耐心。 制造业撑起了众多家庭的饭碗,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根基,只是这种“实打实”的工作方式没那么光鲜,荣誉总是归于少部分,绝大多数默默无闻。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更倾向于送外卖?一方面是对自由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工厂管理的僵化和晋升通道不畅。 工厂确实有它的问题:加班多、工资不高、管理方式老套。年轻人追求新鲜感,希望被尊重、想看到更好的未来。 可是转头看那些互联网、物流行业,“灵活用工”带来的是不稳定,权益保障没法落地,年纪大了还能干几年的工作?等到身体吃不消,还能靠什么继续撑下去? 我们总是喜欢讨论外卖小哥年入十万的故事,忽略了绝大多数人奔波一整天也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也太少有人在意工厂里那些扎根岗位、一步步变成技术骨干、管理骨干的人,媒体喜欢讲风口,但很少关注平凡岗位给社会带来的基础。 如果制造业没有能够吸引年轻人,未来的产业升级就会缺乏动力,不出几年就连基础也难以维持。 归根结底,尊重每一种职业很重要,但我们也要正视未来发展空间和个人成长。 送外卖,不等于就轻松自在,选择工厂,也不是完全天经地义,关键在于能否以长远眼光去看待职业,不只是冲着眼前收益,更要看是否能够累积技能、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获得成长的可能。 创业家的成功不能复制,实业家的坚守也不是人人愿意承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机遇。 但如果整个社会都只在追求“快钱”,忽略了深厚基础和扎实积累,我们就会少了优质企业、少了能和世界对话的产业。 年轻人选职业,不能靠一时热度,更要看哪条路能走的更远,外卖和工厂都能养家糊口,但哪个能够给你打开更高的门槛、更多的未来? 你怎么看待工厂与外卖之间的选择? 信息来源: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