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3日晚写道:“从汽车到战斗机:中国新出口限制或对全球造

《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3日晚写道:“从汽车到战斗机:中国新出口限制或对全球造成沉重打击。新规严禁向任何国家出口用于军事装备的材料或零部件,这在欧洲引发了地缘政治层面的震动。此外,全球汽车产业似乎是受冲击第二严重的行业。一辆普通燃油车的电动马达内可能装有40多块稀土磁铁,用于驱动刹车、座椅、方向盘、电动车窗等系统。电动汽车的稀土磁铁用量更大。”   《纽约时报》说的这话明显夸大了事实。这份10月9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一起发布的管制措施,根本不是报道暗示的那样全面封锁出口,它的具体条款和实施背景都清楚说明是精准管控,不是大范围限制,至于说“欧洲地缘政治震动”“汽车产业受重创”,更是没看到全球产业链的韧性,也忽略了新规的真实意图。   这次管制不是针对所有稀土种类,而是专门盯着钬、铒、铥、铕这些中重稀土相关的东西,包括金属、合金、永磁材料这些具体形态,每一批出口的货都得在报关单上写清楚是管制的还是非管制的,海关会依法查清楚真假。   配套的第61号公告还说得更清楚,管制范围只包括“中国原产、稀土成分价值占比0.1%及以上的东西”,而且只有向境外军事用户出口,或者用于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申请,原则上才不批准,要是用于14纳米以下芯片这种民用高端制造,会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审批。   这些细节都能看出来新规是有针对性的,不是《纽约时报》说的“全面封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也明确说了,搞这次管控,直接原因是有些境外组织靠伪造标签、虚报成分这些手段,把中国稀土非法运到军事敏感领域,美国军方武器系统里,有四分之三的关键部件都靠中国出口的稀土,这更说明管控是有必要的。   中国政法大学的史晓丽教授解读得很到位,她说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有人通过第三国绕开管制,完全符合全球关键矿产监管的普遍趋势,而且只要不影响国家安全,正常的许可都会批。   至于说“全球汽车产业受冲击第二严重”,这话也不符合供应链的实际情况。虽然一辆燃油车的电动马达里得装40多块稀土磁铁,电动车用的量还更大,但全球产业链早就开始找替代的办法了。   韩国浦项制铁已经从北美和欧洲的车企那里,拿到了总共差不多75亿元人民币的永磁体订单,而且明确说了用的是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的稀土原材料,计划从2025年开始批量供货。   更关键的是,艾姆斯国家实验室在5月份就研发出了锰铋无稀土永磁体,这种永磁体在高温下的矫顽力比在室温下还高了近一倍,能直接用在工业电机上,给汽车产业提供了不用稀土的替代方案。   看数据就知道,2025年上半年中国稀土出口量比去年同期降了13%,但全球钕铁硼价格只比上一季度涨了9.3%,根本没出现“供应崩溃”的情况,这背后是海外矿山的产能在慢慢释放,澳大利亚和缅甸的稀土储量加起来占全球的41%,虽然冶炼成本比中国高40%到60%,但已经能满足一部分替代需求了。   欧洲说的那种“地缘政治震动”,其实更夸张。浦项制铁已经和欧洲的高端汽车品牌签了2025到2034年的供应合同,早就锁定了替代的货源,而且德国大众、宝马这些车企在2024年就和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签了长期协议,宝马还搞了稀土回收的试点,把电机磁体的回收率提高到了85%。   新规还留了合理的过渡期,给企业调整供应链留出了时间,商务部也明确表示愿意通过双边机制促进合规的贸易,这和“针对欧洲”的说法完全对不上。   实际上,欧洲汽车制造商真正关心的是成本会不会变高,不是供应断了,而中国稀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2024年的每公斤10美元涨到了2025年的12.3美元,这正好说明管制是在推动产业向高价值的环节升级,不是要遏制出口。   《纽约时报》的报道故意混淆了“管控军事用途”和“打击全球贸易”的区别,没看到中国稀土管制的法治属性和开放的底色。新规不是要切断全球供应链,而是通过规范用途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既防范国家安全风险,又给合法的经济需求留了空间。   全球汽车产业已经有了替代技术,欧洲车企也提前做了布局,再加上中国一直开放合规的许可通道,这些都能证明所谓“沉重打击”只是主观想象。   中国稀土产业正在从“卖资源”转向“靠技术+规则”驱动,这种转型可能会带来短期的供应链调整,但绝对不是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相反,只有在安全可控的框架下,关键矿产的全球贸易才能实现长期稳定。    

评论列表

闲庭信步
闲庭信步 8
2025-10-15 17:38
打击又如何,那些跟着美国恶霸狐假虎威也跟着它对中国加征关税,反倾销调查,限制半导体等技术出口……他们跟着他们的主子承受点代价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