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太阳]中国最牌面的婴儿,出生时全城放鞭炮庆祝,北洋政府更是鸣13响礼炮为他庆生

[太阳]中国最牌面的婴儿,出生时全城放鞭炮庆祝,北洋政府更是鸣13响礼炮为他庆生!虽然现在每个家庭对于出生的孩子都很重视和珍惜,但是孔德成的出生还是和普通家庭不一样的,估计没有人的出生能比他还要声势浩大了。 (参考资料:2008-10-29 中国新闻网——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辞世 曲阜孔家盼赴台吊祭) 孔德成这个人,远不是一个“孔子第77代嫡孙”的标签就能讲完的,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多面手,把古老的传统、严肃的学问和有滋有味的生活,巧妙地揉捏在了一起。 他给人的感觉很特别,远看庄重得让人心生敬畏,一接触才发现,原来是位温和的长者,难怪人说他身上有孔子的影子。 他的人生起点就充满了传奇色彩,父亲孔令贻在他出生前就已离世,孔府嫡系传承眼看就要中断,所以,他的降生不只是家事,更是件大事。曲阜全城放鞭炮,北洋政府甚至鸣炮十三响庆祝,这个婴儿在襁褓中就承袭了“衍圣公”的爵位,背负起了整个家族的期望。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身体里住着一个现代的灵魂,年仅15岁,他竟然主动向政府提议,废掉这个传了近千年的世袭爵位,理由很简单:“不合时宜”,他没有选择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 后来,政府为他量身定做了“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的特任官职位,他也成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特任官,这个身份,更多的是一份文化责任,从1950年起,他在台北孔庙的祭祀中,践行了这份责任大半生。 在他众多的身份里,孔德成最看重的还是“学者”,他把自己的人生扎根在了台湾大学的讲堂里,一教就是半个世纪,他可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他的课非常严格,逼着学生去独立思考,不能只会拾人牙慧,据说,连研究生都被他的严谨治学“吓”得不轻。 他研究的都是“三礼”、金文、青铜器这类硬核的学问,但思想却一点不古板,对西学也很有了解。 在课堂上,他只聊学问,从不碰政治,为自己和学生守住了一方学术的净土,也正是这种纯粹和严厉,让他培养出了一大批台湾中文系的顶梁柱,用知识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传承。 走出课堂,他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美学家,把儒家的精致雅趣,都活进了日常的烟火气里,他懂吃,讲究吃,这可不是简单的口腹之欲,而是对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理念的亲身实践。 孔府宴的繁复与精美在他这里是活的文化,比如那道把肉丝塞进豆芽里的“镶豆莛”,简直是厨艺的极限挑战,他也乐意走进台北的北方馆子,跟店家聊聊孔府家常菜的做法,让高雅的饮食文化也能飘进寻常巷陌。 他还是个顶级的书法家,一手金文和楷书备受推崇,他爱惜自己的墨宝,从不轻易为人题字,他的学生们想了个妙招,请他吃饭,等他喝到微醺高兴的时候再求字,他每次都笑着说自己“上当了”,然后开开心心地挥毫泼墨。 这种庄重之下的风趣与随和,连同他请穷学生吃面条的往事,共同勾勒出了一个有血有肉、可敬可亲的长者形象。 他的一生,是从一个古老的文化符号出发,最终活成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现代人,他延续的不仅是号称“世界最长家谱”的孔氏血脉,更是一种让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鲜活可感的生活方式。 只是,这位一生都与故土符号紧密相连的老人,自1937年底离开后,终究没能再回到曲阜看一眼,这份时代的遗憾,也让他这个连接两岸历史的文化坐标,更添了几分悠长的意味。